十八涡探幽
第二天清晨,旅馆小厉老板告诉我们:与十八涡景区说好了,让我们在售票前进入景点。驱车到了夹溪大桥,在桥的右前方,两座小山头中间夹着一座稍大的山,形成一个天然的“山”字。未知中国象形字的鼻祖仓颉是否在这里找到造字的灵感?顺着栈道拾阶而下,沿途崖壁上的灌木苍翠茂盛,点缀其间的鲜花艳丽夺目,令人目不暇接。走到被称为“聚秀涡”的第一涡,在涡的周围汇聚了十来个大小不等的微型小涡,仿佛整个景区被浓缩了。
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伦美奂的雕刻作品。阳光从峡谷间,灌木丛中衍射出来,赤褐色的岩石、郁郁葱葱的草木、碧绿的泉水,使人心旷神怡。夹溪两岸陡壁对峙,耸立云天。溪涧狭窄蜿蜒,水流湍急,形成无数跌瀑、险涡和深潭。许多静止的景观,经过人们的演绎,形成了一段段生动鲜活的神话故事:小青龙斗法失败,逃遁入水——“潜龙涡”、牛神被美景吸引,匍匐望月——“天牛喘月”;还有“神龟望月”、“鳄鱼戏水”、“金猴探月”……更有一段段大禹治水美妙的传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大禹为解救磐安台地洪水泛滥,用神斧劈出峡谷的“神斧涡”、有为治水大军做饭的“天螺涡”还有大禹为鱼鳖有藏身而挖的“石窟涡”……“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阀工们播放的乐曲回荡在山谷间。行进中的游客们情不自禁跟着唱和起来,一时间,宁静的山谷欢腾起来了。同学们嬉戏着登上竹排前往卧龙潭。沿途悬崖边、栈道旁不时有游客换上妍丽的服饰,与碧水合影;和青山拥抱。布满皱纹的脸上写着孩提时的童真;臃肿的躯体散发着青春的活力。等大伙往财神庙求签许愿时,回首观看夹溪两岸悬崖相逼,古木参天,异花遍野;河床曲窄,时而汹涌奔腾,时而平静如镜。与曾经游历的过名山大川相比,俨然是深藏闺阁的小家碧玉。此刻我忽然领悟到,为什么当地人把潭称为“涡”。一个“涡”字形象生动,把潭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们把自然景观赋予人的灵气和精神,让天、地、人如此和谐统一。
玉山古茶场一瞥
在返回管头村的车上,导游小邓告诉我,离这不远的玉山县有个始建于宋的古茶场很值得一看。怀着几许期待,来到玉山古茶场遗址。古茶场是一座牌楼式门楼、天井、庙宇组成的建筑。半边墙陈旧斑驳,半边墙粉墙黛瓦,显然按原貌刚刚修缮过的。跨过门槛,便是茶神庙,供奉的是被当地人尊为“真君大帝”的茶神许逊。身着当地服饰的信男善女虔诚地拈香朝拜,祈福年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粮丰果茂。自许逊和茶农研制成“婺州东白”,在唐代列为贡品,且收入“茶圣”陆羽的《茶经》始,历时近百年,到宋代,玉山茶农为纪念许逊的功绩,便在这里建造了茶场庙。庙宇雕梁画栋,香火缭绕。每年春茶开摘之日先祭茶神,然后上山采摘。并将开摘得第一颗新茶供奉茶神。朝廷设立“巡检司”,对茶场赋捐课税。年复一年,历经风雨,几度兴旺,几度衰败。到明朝,得以恢复的茶叶生产和交易又呈现出勃勃生机,品鉴观茶把茶叶分为“贡茶、文人茶、马路茶”等品级;斗茶评出当年质量上乘的茶农为“茶博士”。并衍生出茶叶交易的重要聚会“春社”和“秋社”。届时当地茶农聚集茶场祭拜茶神、观社戏、挂灯笼、迎龙灯,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走过旁边的观音殿,进入占地约300平方的古代茶叶交易市场。大四合院为二层楼房,建筑是走马楼形式。年代久远的楼板发出吱吱咯咯的声响,厢房里落满了尘埃。但从市场建筑的规格,可以想象当年鼎盛时期的兴旺。天井地坪上古戏台的残壁断石记录着观社戏的热闹场面和茶农们难以抑制的喜悦心情。正楼大厅空空荡荡,想当年这里摆满了茶桌,茶商们边品茶,边洽谈。茶房提着茶壶,穿梭其间,续水换盏。茶经纪们楼上楼下,走马灯似的在茶农和茶商之间报价、侃价。煞是忙碌。到如今,只落得“昔日繁华今何在?空余楼阁听风雨。”清康熙年间,为振兴农业,增加国库收入,曾对茶叶白术等经济作物推行官收官卖。至今,故茶场内还置放“奉谕禁茶叶评价称头碑”等一系列官文石碑。即使到清末,经济衰退,茶叶交易萎缩。但是茶叶生产得益于磐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里和气候条件,似乎每年产茶万石,以每石十四俩银子销往杭州、嵊县、绍兴。
走出古茶场遗址,前面一大片宽广平坦的田地。顺着沟渠流淌下来的灌溉水,缓缓地流进田里,滋润着正在拔节的秧苗。我忽然记起了遗址四合院里看到的“亭阁大花灯”底座和“龙虎大旗”、“大纸伞”、“玉山大鼓”、的照片。眼前的地方应该就是农历十月十六“赶茶场”庙会日的场所。到那日,忙完农事的男男女女 ,扶老携幼,茶场山下的人流熙来攘往;漫山遍野旌旗招展,鼓乐喧天。粗犷的山里汉子抬花灯、擂大鼓、舞龙调狮。淋漓尽致释放着豪迈的情感,宣泄着快乐的心绪。
两天的游程结束了。午后阳光暖融融的,疲惫的同学们在车上睡着了。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窗外青山绿水赏心悦目。我沉浸在回味中:这片土地上的绿树繁花,鸟啁虫鸣。“水声喧枕席,山色染衣裳”,纯朴豪放的山里汉子,窈窕恬静的采茶村姑,萦绕在脑际。当地人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真是上苍的恩惠。应该相信,聪明的磐安人也会精心呵护这片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