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大杨
张存贵
上海老年大学放署假不久,6月28日清早,我骑车外出不慎摔倒,经医生检查:右腿股骨骨折,住进东方医院骨科病房。
新建的东方医院住院部,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处处以人为本,特别是装有中央空调,使整幢大楼四季如春。
右腿阵阵疼痛,又丧失行动自由,躺在病床上寂寞无聊,只能转动脑袋透过窗户,仰望天空缓缓变换的白云;见带着哨音上下翻飞的白鸽,和鳞次栉比姿态各异的高楼大厦。
儿女敬业,妻年老体弱,护理只得求助“护工”。医院“护工”组织有序,训练有素,着装统一,随叫随到。几个“护工”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叫大扬。她年过半百,园脸肤白,微胖且结实,慈眉善目,见人总带几分微笑。她护理病人细心体贴,为防止病人褥疮,每天数次翻身擦洗。我稍一挪动便钻心疼痛,事前很害怕,而训练有素,动作麻利的大扬对不同部位骨拆的病人,使用不同方式方法,让你不知不觉中浑身上下、前后左右擦洗完毕。
由于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天气炎热又不能洗澡,“气味”难闻在所难免。大扬不怕脏、不嫌臭,喂饭、端水、拉屎、撤尿服务得妥妥贴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开刀后,莫名的悲观情绪时时萦绕脑际:骨折让我下半辈子与拐杖为伍,不能像以前那样行动自如,再也不能参与喜欢的文体活动:旅游、钓鱼、跳舞等。她知道后,开导我说:“大可不必担心,比你病情严重的经过治疗康复后,不仅自行车照骑,还能爬山旅游呢,只要遵循医训配合治疗,康复后完好如初,尽管参加你以前所喜欢的文体活动”。大扬的一席话增加了我对康复的信心。使忧虑的心得到了安慰。
大扬是四川人,几年前家人陆续到上海打工,现举家在沪安营扎寨。时下,外来打工者遍及上海大街小巷、各行各业,影响千家万户。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干着苦、脏、累、险的工作,填平补缺大大方便城里人,得到市民普遍认可和尊敬。医院里的“护工”对于病人及家属来讲是非常需要的。医师、护士、护工,这种医院治疗新模式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三百六十行”又增加护工这一行,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像大扬如此体贴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的护工当然就更受欢迎了。
园 丁
邵琼华
我睁大了我的眼睛
默默走近你的身边
你的语言尽管平波无惊
任细水流向田园
那时我甜蜜的遐想
仿佛紫藤花欣然释放
你却以淡然一笑处之
好像原本无心也无意
凭那花神飘忽的影子
随风悠荡在虚空里
是否依然紧紧相随
你的妙影与我左右逢源
昨夜微风中彩云追月
今晨光里耕耘不息
只为了跟上你的步伐
就再也不能随意放弃
老城厢的市井风情
庄沪生
上海老城厢要数原来的南市区最为典型。那里有闻名遐迩的豫园、城隍庙;有叫老北门、老西门、大东门和小东门、大南门和小南门的地方;有遍布大街小巷以各种作坊命名的旧仓街、篦竹弄、咸菜弄、面筋弄等作坊,它们是沧桑岁月留给上海的古城池遗迹,镌刻了旧上海公共租界商业活动的印记。生活中这里的百姓,以独立、坚韧、勤奋和乐观的精神,沿革着上海“下只角”的历史,诠释了老城厢浓烈的市井风情。随着近些年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许多衰败破落的建筑物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许多耳熟能详的小路和街坊已不覆存在,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故地重游,也难觅旧街坊的痕迹。我对老城厢的眷恋从来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漠,相反,愈老怀旧情绪愈浓。几十年的生活积淀,一方水土的滋养,使我成为半个老城厢人。我喜欢那里的市井风情,我更喜欢那里的邻里亲情。
说到老城厢的住,用“七十二家房客”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老城厢人精明能干,有极强的生活适应能力,能在“螺丝壳里做道场”。面对逼仄窘迫的居住环境,把事情做到了极致:向空中发展——或搭建阁楼,或睡双层床;向门外延伸地盘——一张小方桌、两把竹椅权当“客厅”。老房子没有卫生间,他们就在房间的犄角旮旯处,用布遮挡出一小块“马桶间”供女人方便,男人则上附近的公共厕所。夏天,每日上大众浴室消费不起,就在家里洗澡:女人拎一桶水倒入大脚盆,然后清场,等沐浴更衣完毕后叫声:“啥人相帮倒倒水!”便有人推门进来,两人抬起脚盆将脏水倒入铅桶内,再拎出去倒掉;男人洗澡要简单得多,穿短裤抹一身皂沫,然后蹲在外面的水龙头下冲淋,回家换一条短裤即大功告成。
清晨五六点钟是最闹猛的辰光,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碌,划马桶的、汰衣裳的、刷牙揩面的挤了一簇堆,大家互相谦让相安无事;吃过早点小人上学去了,上班族讨生活去了。等这拨人离开后,又一拨人上场了——家庭妇女们开始生煤饼炉子,风门口,用一把蒲扇哗嚓哗嚓地扇,浓烟四散开来,呛得人咳嗽连连。有时楼上的衣裳滴沥嗒拉往下滴水,楼下就有人喊:“爷叔嘞,衣裳绞绞干再晾出来好伐!”“哎喲,我唔么看清爽,就拿脱就拿脱。”上面忙不迭地打招呼。
老城厢的灶头间几家合用,家家的煤饼炉旁都砌有一块水泥板,上面复一层白瓷砖,台面靠墙摆放着装有调料的瓶瓶罐罐。下午三点以后是烧夜饭的辰光,家庭主妇开始忙碌起来,地方小,东西摊得一天世界。洗菜的淘米的剁肉的切菜的,个个身手不凡。砧墩板笃的笃的斩,锅铲咣当咣当地翻,自来水哗啦哗啦地流——一曲锅碗瓢盆交响曲开始奏响。伴随着食物飘香,一碗碗烧好的荤素菜就放在了灶头上。随后她们边收拾灶头边在唇口舌尖翻滚出许多家长里短的闲话。等到饭菜准备就绪,灶头间才偃旗息鼓,安静下来。
大热天吃夜饭,住在底楼的人家在家门口放两条长凳,上面搁一块木板当桌子,上面摆放四五只蓝边菜碗和一锅冬瓜扁尖汤,老老小小围成一圈吃晚饭。男人咪一口老酒,啜一颗炒螺丝,啃一只糟鸡爪,慢吞吞笃悠悠地享用着;楼上人家饭后剔着牙站在旁边凑热闹,碰到时鲜货,还会主动搛一筷子尝尝鲜。酒足饭饱后洗碗是女人干的活,男人则搬出躺椅,泡上一杯浓茶,伸开四肢躺倒在里面。不一会儿,弄堂里便陆续摆满了门板、竹榻、躺椅、小矮凳……大人小孩各就其位,或躺或睡或闲聊或刮三角牌……在习习的微风中纳凉休息。有时楼上李家姆妈从窗子里探出头拔直喉咙喊:“小贵(低能儿)——你这只讨债鬼好死回来汰浴了”。小孩儿们鹦鹉学舌般跟着起哄:“讨债鬼好回去汰浴了!——哈哈哈哈!”
住房小不影响他们办大事。一家的婚事也就是大家的婚事。记得我们结婚办酒水,请了专门的厨师上门烧菜,众邻帮忙在弄堂里架起一个雨棚,支起一口大铁锅、搁起三块门板,搭建成一间十平方米大小的临时厨房,每家都腾出屋子放圆台面。大人做下手,端菜上酒招待客人,小人则享用饕餮大餐。宴席菜肴丰盛、吃剩有余,价钿比外面的酒店便宜一半,事情办得既热闹又风光,婆家扎着了面子。以后其他几家娶媳嫁女都采用这种方式办酒。再后来,经济条件好转了,年轻人选择到酒店举办婚礼,但包喜糖、放炮仗、用铜吊烧水泡茶接待宾客等闲杂事,还是免不了邻居帮忙。
老城厢人的精明能干还在于她们很会享受生活。别小看了“下只角”人,她们衣着光鲜,吃用讲究,一点也不输给“上只角”人。许多妇女会裁剪会缝纫会编织会刺绣,女红针线样样拿手。市面上行什么,她们就穿什么;买菜购物会讨价还价、锱铢必较。她们开口的第一句话常常是:“勿要拿阿拉当洋葱头随便斩斩,阿拉不是好吃吃的!”商家要赚她们的钱很不容易。只要开口不带符号,很难区别她们是哪只角的人。
老城厢人喜欢兜马路,淘便宜货,对大兴伪劣商品也有识别能力。记得有一次,我们同一个叫“模子”的邻居逛豫园商城,邂逅了古玩商店的王老板,我们被请进店堂喝茶。闲聊中讲起古玩的秘籍。模子毫无顾忌地嘲王老板:“什么古玩,全是‘新假破’!”“新加坡?难道古玩都是从那里进的货?”我一头雾水。模子哈哈大笑:“‘新假破’同新加坡谐音,所谓‘新假破’就是新货、假货、破烂货——货式不值铜钿!”老板不动声色地解释:“要全是古玩,我老早就发了,还会坐在这里打工?赝品不等于假货,赝品就是仿制品,时间长了也有升值的空间。”“你骗不了上海人,只会吃吃人家外地人。”模子讥讽道。大家相视而笑。老城厢有许多人在豫园小商品市场摆摊,深谙生意场上的窍坎,因此死穴点得准。
如今,老城厢随旧城改造已成群楼一隅,老城厢人也随动迁安置劳燕分飞、各奔东西。然而老城厢的市井风情已刻骨铭心地留在了老上海人的心中,成为我们人生的一段美好回忆。
牵 手
——为老伴70寿辰而作
韩金林
那时候你的手凝脂般的柔美
谁牵上就是牵着了幸福
那年春天 只有雪花 百花带泪
拖着新添的伤痕 寻找回家的路
一道闪电灼伤仇视与惊恐的眼神
你牵着我的手走进了漫天大雪
我牵着幸福一路走进家门
那个春天我很温暖
这一牵就是43年
没有花经 只有风雨跋涉
长长的足迹——高高低低
深深浅浅 不变的是
清贫 寂寞 作春天的心
从你的手心阵阵传来无悔,无畏
相牵的手越牵越紧
而今你的手秋叶般的枯萎
牵着就是牵着沧桑
你可知 我常常默默的内疚 流泪
因为我无法让时光倒流
恢复你的年青
而你竟不给我一声致歉的机会
把你的手紧贴我胸前
心间耸起一座丰碑
相牵的手 从早晨走进了黄昏
将继续走向黑夜——黎明
心中的红场
余铭正
我们是青春伴随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乡村女教师》、《莫斯科近郊的晚上》、《喀秋莎》等故事、电影和歌曲成长的一代,特别是学了列宁故乡的语言之后,对列宁故乡的向往尤为强烈。向往列宁的故乡,向往红场成为我心中割不断的心结。去俄罗斯旅游,了却了我多年来的心愿。随着飞机稳稳地降落在莫斯科机场,心中异常兴奋。
列宁墓位于红场西侧,克林姆林宫红墙的外面,是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1924年1月27日列宁遗体就安置在这里。列宁墓是用红色花岗岩和黑色的长石建成,墓正面黑色的岩石上刻着ЛЕНИН的字样。陵墓为半地下结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墓顶为平台,供节日俄罗斯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和军队之用。列宁是俄国苏维埃的缔造者,他开创了俄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是苏联人民心中的灯塔、舵手,我心中的太阳。一睹列宁的风采是我心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心节。今天,我们沿着红墙排队进入半地下的列宁陵墓,在黝黑、庄严、静谧的走廊、灵堂内,我们在肃穆的气氛中移动着,当移动到列宁遗体的正面,我和老伴瞻仰了列宁的遗容,并对列宁同志遗体行三鞠躬礼,实现了我们的梦想。整个灵堂内也仅我们两人行礼。出了列宁墓,沿着克林姆林宫城墙继续前行,红墙边埋葬着12位苏联时期的领导人,地上矗立墓碑,他们分别是:伏龙涅、卡里宁、捷任斯基、斯大林、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勃列日涅夫、斯维儿特洛夫、伏罗希洛夫、契尔年科等领导人。供人们凭吊。
红场的最南端就是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她是莫斯科最美丽恢弘的大教堂,有九个色彩各异的似“洋葱头”屋顶,这是为了纪念伊凡雷帝(四世)对喀山汗国远征取得的九次重大胜利。离圣瓦西里大教堂前面不远处有个断头台,又称宣谕台。是当年行极刑的地方,又是向民众说教和宣读沙皇命令的地方。
与圣瓦西里大教堂遥遥相对的北端是红色砖砌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正面是朱可夫广场,广场上有朱可夫元帅骑马的青铜雕像。
位于红场东侧的是国家古姆百货商店,是一个豪华大商厦,建于1893年。她是欧洲四大百货商店之一,汇集世界名牌各色顶级商品,供高端人士享用。
红场长700米,宽130米,面积约90000平米,地面全部由条石铺成。红场的面积是天安门广场的1/5,而且四周还有建筑物,比天安门广场小多了。但是,在1941年11月,当法西斯希特勒的德军进攻到距莫斯科仅25公里处,并在那里涂鸦,用望远镜已经可以遥望克里姆林宫红星的时候,斯大林仍然于11月7日在红场阅兵,年轻的士兵们通过了红场的检阅后直接奔赴前线,在50万市民(其中3/4是妇女)的支援下,顶住了法西斯德国的进攻。这种魄力和精神令我敬佩。斯大林的千秋功过,俄罗斯人民自有评说,但战胜德国法西斯,取得二战伟大的胜利,这也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
克林姆林宫位于红墙的里面,是国家领导们的工作场所,带有非常神秘的色彩。走进克林姆林宫宫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白色的会议大厦。靠墙低处的台阶上,摆放着当年占领过莫斯科的拿破仑败退时丢弃的大炮,而在建筑的另一端高处摆放着俄罗斯的大炮。与会议大厦同侧相邻马路的建筑是普京的总理办公室。我们站在马路对面观望,地面上划有分隔线和斑马线,有警卫人员站在那里。当你跨下台阶或靠近分隔线,有人吹哨音制止。但我们必竟近距离观察了俄罗斯国家领导们的工作场所,消除了些神秘感。
克林姆林宫红墙外的西北方向处有一个长方形花园——亚历山大花园。花园近门的左侧是著名的无名烈士墓,建于1967年胜利节前,纪念二战中牺牲的烈士。深红色大理石的陵墓,上面覆盖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它前方的下凹深红色大理石上雕刻着一个突出的五角星,在它的中心燃烧着长明火,熊熊的火炬时而袅袅向上,时而随风狂舞。墓碑上刻着:“你的名字不闻于世,你的功勋永垂不朽。”在墓碑左右两侧有士兵持枪站岗,丝纹不动地站在那里。那天由于天气较热,不久,我们看到一位军官沿红墙墙根从后面走向站岗士兵,当走到与他们并排时,军官踏着正步走到站岗士兵的对面,为其整容、擦汗,然后踏着正步离开。对无名烈士的敬重和对士兵的关心,让我肃然起敬。
夜半,我们踏上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火车驰向列宁格勒。
最美的乡村
惠美琴
走进三月的婺源,让人感觉美得如同一脚跌进了画里。君见否,那颤悠悠如雪的梨花开得正浓;桃花娇羞映红,青柳相依在池边。呵,你看!还有这漫山遍野层层梯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其美艳壮观,令人欲醉其间。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相比邻。在历史上婺源曾属安徽省管辖,因而使它完全保留了古徽州地区的风韵。这里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居家大都是精明的商人和读书人,素有书乡之美誉,因而又多仕宦人家。“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人们是这样来描述这里的村庄的。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古民宅、茶亭和廊桥就像是洒落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璀璨的珍珠般掩映在千年古树群中。在远近山峦的衬托下,成就了一幅幅天然的画轴。
三月的小雨不知什么时候下了起来。古老美丽的彩虹桥下宽宽的河水在流淌着,这里曾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拍摄地。距此两公里外也是宋代良将岳飞的屯兵处。雨中的廊桥在向人们低诉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四周的山更绿更静了;油菜花更黄更娇艳了;老屋上的瓦,颜色也更深了……
我在浓墨重彩的画里感受这世外的淡然和宁静。心儿随着这渺渺的小雨轻轻地飘落在这青山古树间,流淌的河水里,还有开满了花的田野上。这片刻,婺源的美,已永远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浅议“美”字
刘洪美
来到世上父母寄以厚望,名里带个“美”字。如今“美”字满天飞,把这个字用滥了。有人过分追求美,美容或致毁容甚至亡命,严重亵渎了“美”字,令人痛惜。
“美”字由“羊”字和“大”字组合而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美……从羊,从大羊。”徐铉注释道:“羊大则美,故从大。”源于华夏先祖以羊肉为主食,是游牧人的审美观。游牧民族把一群羊羔喂成又肥又壮的大羊,视为大美。在古代选美就是选大羊。当下名目繁多的选美活动选出的美人,其“美”字仍是大和羊。
新华字典对“美”字的注解是:好、善;赞美、称赞,以为好;使美、好看;得意、高兴等。那些灾区救助者、公益志援者、为环保低碳生活者等等,其灵魂无不充满美的香味,可谓金玉其外,美在其中,令人崇敬。
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在20年代为探讨全球化问题,在《江村调查》(吴江)中,对“美”曾有精辟的论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21世纪的今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五洲四海已变成地球村,不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持开放的心态,以“美美与共”的精神,友好相处、相互包容,否则,以我为核心,唯我独尊,则如古人所云:“自美其美不美也。”甚至会走向反面。
生而好强,回首往事,不因过去碌碌无为而悔恨。古稀之年当自强不息,力求以”美”来鞭策自己,不负“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