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代》和“九九关爱网”联合创办了纪实写作班,我报了名。
三月一日,我早早就来到了教室,在第二排找了个座位坐下。不久我发现,排与排之间的距离挺窄,一位老阿姨坐在第一个座位上,我若是要上厕所,接开水,就必须请她站起来,否则我就出不去。可是她看上去已经很老了,头发花白,脸上老年斑挺多,背弯得厉害,动作迟缓,还有点儿颤巍巍的,碰一碰会倒了似得。我心里不由地埋怨起来:这么大年纪,还跑出来学什么呀,即使在家里,也得有人端水端饭伺候呀,她的家在哪里?上学要乘车吗?上海的马路车多人多,万一被人碰一下,那可不得了。但是,既然坐在了她的旁边,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同她聊了起来:“阿姨,您多大了?”“八十三岁。”八十三岁?“这么大年纪还来上学?”“呵,我在这个学校已经上了十几年了。”“是吗!阿姨,那我跟您打听点儿事。听说老年大学里有个‘文学社’,您知道吗?”满以为她会说不清楚,没想到那老太太竟嗡声嗡气地说:“我,就是‘文学社’的。”啊?阿姨竟然是“文学社”的!顿时一肚子埋怨,变成了肃然起敬。
三月十五日,是我们第三次上课。讲课的是《新民晚报》的编辑姜燕老师,大家很快就被她的讲课所吸引住了。课讲完了,姜编辑说,大家发发言吧,也可以对自己受感动的人和事做一下现场采访。课堂立刻活跃了起来。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位阿姨。于是我站了起来,讲了阿姨的故事,讲了我的埋怨,以及我的感动。没想到班主任胡老师站起来了。他说你还不知道,她家就是“文学社”!我更惊奇了,看来此老太太非同一般呀!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位先生站起来发言了,他也讲了阿姨的一个小故事。他说,我们同在一个社区里活动,一次有位参加的老人突发脑溢血死了。此后社区就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不许活动,一定要参加的,立下字据才可以。阿姨一听就火了,她说:“不让我活动,那不是要我死吗?!”这时阿姨也站起来发言了,她先报了自己的岁数,又解释为什么她家是文学社。原来,她和老公都是文学社的社员,当时文学社没活动场地,人不太多时她就把大家请到她的家里活动。后来老伴去世了,她则把参加社区活动当作排解孤独悲伤的最好地方。所以当听到不让活动时,就讲了那句话。那么,这位不凡的阿姨,她是谁呢?她就是在老年大学里颇有些名气的顾如梅阿姨。
我对阿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决心对她采访一次,看看还有什么新闻故事。
三月二十九日下午,我和纪实班的曾遇大姐如约跟随顾阿姨经历了横过马路,乘公交车,攀登六楼之后,终于来到了她的家。六十岁的我都有些气喘吁吁了,可是阿姨十几年来就这样风风雨雨地走过。
在聊天中,顾阿姨颤颤巍巍地搬出了一大摞相册,我们看到了很多她在老年大学的照片,有与同学照的,与老师照的,与领导照的,特别是与校长还照了不少呢。每张照片都有注明,装帧的整整齐齐;很多长篇的文字,都是用钢笔或毛笔抄写的,那娟秀的字迹,几乎胜过字帖,让人百看不厌。原来这些都是顾阿姨的老伴儿抄的。人已驾鹤西去,照片挂在墙上,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位很有风度和品位的老人。如今只留下阿姨一人,若没有文学,晚景何堪?文化水平不高的阿姨,凭着自己的刻苦用功,老师同学的热情帮助,还出了一本书呢,叫做“我的成长”。我高兴地双手接书,准备拿回家细细拜读……
瞧,这就是我的八十三岁的邻座同学。有这样的人坐在我的身边,你说,我还敢不努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