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桃姐》观后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6作者:《经典影片赏析》班 秦放鸣系统管理员

3月29日,老年大学经典影视班的凌老师,组织全体学员观看电影《桃姐》。影片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绚烂的场景,叙事手法平实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一面,但留给我们观众的是质朴感人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受到罗杰与桃姐间非亲如亲的感情。看罢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护悲凉现实人生是最美好的。继而深感这部包含着爱、尊重以及尊严的影片,真来的是时候。在一部老片里曾有过这样一句台词:“爱上清晨和黄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释为对情感缺失现象蔓延的含蓄提醒。影片呈现出了质朴温暖,让那些与生命对话、与生死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传统情感对话的沉重,都具有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桃姐》的出现恰如一场及时的绵绵细雨,在无声无息间流淌进现代人干瘪而空虚的内心世界。不可否认,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是业内现状。也许,科技和社会发展,本来是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被拉得越来越远,人们慢慢忘了生活是什么样的,忘了支持生活的并不只是物质;也许,我们的距离被拉远了,但情感的细腻与炙热一直没有变,影片中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死去活来的情感戏,处处平淡,却一直压抑地挑动你的情感神经,对社会我们没办法太多的改变,只能适应,也许我们只是把细腻与炙热的情感换了一种方式,更隐晦与含蓄地释放了出来。而如桃姐与罗杰这种超越了朋友甚至母子关系的未知情感,其实在影片结尾时,看似冷漠,却藏着深刻地惋惜,爱与理解。

电影所涉及的养老问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以往那种靠子女养老的模式在大规模的移民潮面前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化造成的大量流动人口也改变着家庭的结构。以往常见的大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伴随而来的,是以“核心家庭”(即父母和未成年子女,或丁克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而父母和成年子女在生活圈子形成割裂。这种情况在父母和子女生活在异地时尤其明显。相应的,许多人会对照顾年迈父母,感到有心无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养老的模式向着社会养老的模式转变。然而,社会养老的模式往往涉及到老人们以及子女们的情感依托的问题。桃姐在初进养老院时所经历的种种不适应,以及节假日那一拨拨的慰问团,都强化了养老院“非家庭”的感觉,它弥补不了老人们对游历在外的子女们的牵挂。

看完电影,情绪复杂,在我脑海中常出现桃姐和罗杰的画面。这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情感尚且如此温暖,现在的儿女们真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桃姐》这部电影做到了以情动人,从从容容地就将人情冷暖,家常世故呈现到了观众的眼前。而其对人文的关注也让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社会问题有个反思。其实,人的一生犹如季节变化:20岁以前是春天,20岁到40岁是夏天,40岁到60岁时秋天,60岁以后是冬天。人老了,变丑了,老态龙钟,七情六欲也都减退了,特别是当疾病缠身时,感到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时会很伤感,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垂垂老矣,年老有病,身心交瘁,自身难保,力不从心,精力不济,需要的不是奋斗和激情,而是温馨和安逸。正像《桃姐》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命的衰老无力,还有生命的爱,生命的尊严,那些生命的喜和乐。真心希望,华语电影能够多出几部此类的作品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