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岁月就在我不经意间稍稍流逝。在这十余年的退休生活中,我从土木建筑科研,转身去学书法、绘画、音乐、中西保健等,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力,美化了生活,改善了身体健康。我领略到了“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的境界,如春秋晋国师旷所说:“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老年大学的学习照亮了自己晚年的人生之路,给自己带来光明。
一、情寄国画
我学习国画花鸟画已有八、九年,其间跟随汪亮老师已有六年。汪老师是海派花鸟画名家唐云、江寒汀、张大壮的传人。他由浅入深地教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的画法,使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画牡丹情有独钟。我经常去植物园、复兴公园、浦东牡丹园写生。
我多次参加全国、上海组织的老年人书画展,如《庆祝建国55周年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老年书画展》、《卢湾区第三届八老书画展》等,并多次获奖。2003年,我参加《卢湾区退休老人画展》,并现场作画。参观画展的几十位外国驻上海的领事夫人与我拍照留念,有的还购买了我的《牡丹蝴蝶图》。这次活动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展示了上海退休老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我参展不在乎得什么奖,而是在乎在学画中提高了审美力。审美不仅是对物的欣赏,而且是对心的陶冶,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人生境界,使人用审美的心态学做人,用审美的文化凝聚人。
凡有闲临池作画,常一边听音乐,徜徉在抒情、优美的旋律中,一边笔端生花,两者相得益彰,使我心情舒畅,处于物我两忘境地,沉浸在对艺术追求的享受中。我的画虽稚拙,但已被国内外友人收藏,亲友出国,也将我画作为馈赠的礼物。
二、学用中医
看病,我主张西医检查诊断,中医调理,最好不吃药,运用人体自身的经络穴位来治病养生。近几年我先后读了《西药保健》《保健针灸学》《推拿学》,让我得益匪浅。
中医是中华文化瑰宝。针灸、推拿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针法、灸法、按摩等技法在经络穴位上进行刺激,疏通经络、扶助正气,调和阴阳,借以抗御病邪,祛除病因,从而达到保健、养生或治疗的目的。
现在,家人的轻微小病,基本上我都可以寻找相应的穴位来治疗,如我婆婆已百岁高龄,有轻度老年痴呆,发作时难控情绪,除服用药剂外,我用心经上的神门穴和相关穴位,减轻病情。我自己胃大部切除已30余年,有时饮食不当而不适,我运用胃经上梁丘等穴位来缓解。心慌不适时,按摩心仓经上内关、劳宫穴,肺经上的太渊,心经上的神门穴即可舒适。碰到他人某些不适,也常提供相应穴位,取得成效。
令人最感奇妙的是:中医学因人而治,着眼于人的整体,并考虑所在的季节、地域差异,讲究“天人合一”。治疗要辨明病症的热性或寒性,虚证还是实证。同一疾病因人、时、地不同或病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此为同病异治。这种富有哲理的辩证论治精神,使我折服。中医学博大精深,深不见底!值得我去不断学习和实践,为人为己保健养生、解除病苦困扰。其辩证思想更指导我如何去看人、看社会、处理一切事物。
三、读书写作
我爱好读书,每年订有十余份报刊,以吸收养料。书橱内塞满了文学、医学、书画方面的书籍。学画时购有《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艺苑掇英》、《中国画技法全书》和名家画集等等,以学习和探索花鸟画发展史和各画派的特点风格,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画技。学医时又购许多有关经络的书籍。
也许是我过去搞科研工作的原因,让我对学习、对人生喜欢思考和探究,再把自己对健康、对学习和对人生的感悟叙之于笔,据查,退休后曾发表拙文27篇。其中关于老年教育的6篇,探讨人生哲理5篇,学画认识8篇,域外风貌3篇,健康与中医3篇。
十余年老年大学的学习求索,促进我向“勤于学、学而智、智者仁、仁者寿“的方向去努力。老年生活真精彩!
( 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