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朗诵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7作者:张开慧系统管理员

在唐婷婷老师教授的《朗诵与经典赏析》班学习已两年多,对如何朗诵各类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诗歌)收获良多,感悟到朗诵绝非读读、念念这么简单,而是要比话剧,影视,戏曲等表演更具综合性的艺术门类。朗诵者要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景等直观性地传达给受众。就要将舞台、银幕(屏)中角色的互相交流,以及服装、道具、布景、灯光、效果、化妆等等辅助手段产生的综合性效应,以“感受”、“想象”和“技巧”,依靠十分感性的声音,让受众得到其他艺术表演一样的立体听觉和视觉享受。

朗诵是靠个人(或几个人)的声音,将其他表演的综合性艺术效果表达出来,可又有别于相声、评话、说书、弹词等带有噱头、象形、象声等夸张性的表演,它是“集多种艺术表演精华于一体,但它毕竟是它自己,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过传忠语)。

因此,最重要的是,朗诵者必须以敬畏虔诚之心,尽可能地握掌有相关资料、信息,对作者、作品深入了解、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才能准确地将作者通过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借助朗诵技巧,把作者、朗诵者、受众在互动中激起共鸣,感受朗诵艺术的无穷魅力。

朗诵技巧是十分丰富的,唐婷婷老师著《语文名篇诵读》中,对朗诵技巧的基础知识,包括“停顿”、“重读”、“语气语调”、“音色”等有详尽阐述;唐老师还一再强调,发音准确的咬字,是所有技巧的基础,理解透作品,是运用技巧的依据,万不可本末倒置。

以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唐老师指出这是“一首情诗,也不是一首情诗”,导向性地讲授、启发我们从作者1924年在剑桥的生活来理解作品。在那段日子,徐志摩如何发现“康桥”并有了“更大的愉快”,他忘不了康桥的天然景色,总是想起“出神似地倚在三环洞桥的栏上向西天凝望……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泼墨的山形/衬出轻柔的暮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妙意只可去秋梦边捕捉……”;忘不了康桥的学生生活,老是借租始终不曾学会的用长竿撑着走的长形撑篙船,东颠西撞地狼狈;忘不了这一生所邂逅的林徽因,从而产生一段个人感情的经历。所以,作者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