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是个苦孩子,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贫困的家庭。11岁时丧父,失学二年,就靠母亲摇袜养活一家四口。但是我从小酷爱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靠自学补上小学课程。1953年,我到上海考入向明中学,享受人民助学金,并边学习边做小生意补贴家用。1956年,我从学校应征入伍。在部队当过文教,给战士上文化课,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荣记三等功。1960年退伍后我当了民警,30余年中先后10余次被分局评为先进个人,被授予一级警督称号。我将这些人生经历收录在案,归集成册,并申报“中国大世界吉尼斯记录”,获得成功。
1996年,我退休了。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为我的《人生足迹》——档案集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真是其乐无穷。
一、创中国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个人档案收集汇编之最”。
我一直铭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里的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庸庸碌碌而羞愧;……”。为了不虚度年华,从中学时代起,我就非常喜爱和用心收集自己成长中的各种资料,从学习成绩单到入伍通知书,从立功证章到投稿录用信,以及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稿件等等。从学生、军人、民警到干部,几十年的世事沧桑融入了我的苦乐成败。我对资料的收集和珍藏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曾几次搬家,但宁肯丢弃一些家什,也要带上这些宝贝资料,把它视作是我的命根子。
面对着堆积起来的满抽屉的资料,我开始筛选、汇编、制作。日积月累,到1993年已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个人档案。档案由文史、图片和音像三部分组成,分简历概况、文稿登载、旅游诗选、业余作品、评论汇集等,归结为图文并茂的10大册,在申报“中国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中,获得“个人档案收集汇编之最”。上海公安博物馆为我出版了精美画册,题为《吉尼斯之最佳个人档案——“郭长根人生足迹”》。上海公安博物馆馆长汪志刚在“前言”中写道:
“当郭长根骑着自行车,驮着他厚厚的十大册材料,勇敢地闯进‘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时,人家还真没看懂。自‘天下第一’擂台升帐以来,坐镇那里的专家学者,每日里接触到的都是些最大、最小,亦或是最强、最棒的人和事,他们何曾见过如此的擂台者?这该往哪靠啊,经过专家、裁判、公证员们仔细地看、慢慢地品,一周后拿出了一个响当当的结论——个人档案之最!郭长根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我的个人档案在公安局机关展出后,得到了当时的市局领导朱达人、刘云耕、吴志明等人的题词。市公安局原局长朱达人的题词是:“七彩生涯,平凡足迹;跻身世界,为警添辉。”《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杂志》、《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十余家媒体予以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也联合采访,这是对我极大的鼓励。
从1996年退休至今的十几年时间里,我的个人档案内容在不断地丰富,涉及面也不断地扩大,目前已发展到24种108册。很荣幸的是,20年来,我保持着“吉尼斯之最”个人档案记录,并被编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和《上海年鉴》。对这些收藏成果,我很乐于与大家一起分享。当社区、里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举办收藏专题展活动时,我把这些反映了国家和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作品拿出来与人共享,引起同代人的回忆和共鸣。十几年来,我先后在市区机关、展馆、学校和街道社区展出25次,展观人数达53万余人次。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来分享我的快乐,我把全部收藏品捐赠给了上海公安博物馆,这是一个老公安战士毕生的最大的幸福。
二、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为我的人生档案增色添彩。
退休是人生的转折,为我这个闲不住的人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我受聘编纂《卢湾公安志》;筹建“卢湾区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参加打浦桥街道“科普讲师团”;还在2004年——2011年期间,连任了两届打浦桥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和老年朋友一起组织过“学习型家庭智力竞赛”“漫谈奥运会”“神舟航天”和“科技世博”等多种形势讲座,曾被授予“上海市退休职工学习标兵“。
2000年8月,我参加了上海老年大学的学习。“学做文化老人”, 唱歌、旅游、摄影、写作,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我虽年近八十,但无衰老之感。
作为地球人,我到过10余个国家。世界旅游资源之丰富,各地山水风光之奇妙,使我对旅游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摄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留念。2012年我参加了上海老年大学摄影社,适逢摄影社建社十五周年,又被评为2012年度“上海市优秀老年人学习社团百佳社团”,我即兴赋诗一首:“十五春秋壮影社,千幅作品传四海;社和处处溢真情,百佳社团扬美名”。在参加摄影交流活动中,我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收集所有摄影作品,回家后进行整理,撰写成文,创作了《摄影通讯》12期,其中,“雪域影人”、“极地采风”和“松阳采风”等摄影作品被载于《上海老年摄友会讯》,获得“上海老年摄影专业委员会会员证”和“摄影创作采访证”。印象最深刻的是“俄罗斯之行”。去年底,我随上海老年大学摄影社(一行16人)飞往中俄边境极地采风。在零下50度的极端严寒下,我和同伴们穿戴着羽绒衣帽,脚着防冻暖靴,在严寒中聚精会神地采集景点,创作了不少珍品。回校后召开的作品交流会成了庆丰收的课堂,视频上映出我和学友们拍摄的雪乡、霧凇、晨曦、冰河等一幅幅惹人喜爱的画面,触景生情,引起阵阵掌声,大家从实体与虚幻的光影中感受着自然美与生活美。与此同时,我经常提笔为校刊等投稿,歌颂学校教学成果和师生好人好事,迄今被登载的有20余篇。
音乐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在中学时代就爱上了。2002年8月,我参加了上海老年大学合唱团,与同伴参加上海音乐厅“合唱四季”金秋放歌汇演得第一名,获“上海音乐家协会合唱专业委员会团体会员证”。2009年6月,在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的“上海老年教育艺术节合唱展演”中,上海老年大学合唱团荣获合唱比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10年来,我将合唱团历年演出获奖的资料、图片汇编作序后,制作成精美档案,赠予学校合唱团。
夕阳如此灿烂,人生如此美好。翻阅我的个人档案,回首漫漫人生,心头洋溢着晚年无限的幸福。
(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