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命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5作者:宋其辉系统管理员

最近,《上海老年报》刊登了《生命教育不应对老人“缺位”》一文。记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老年教育领域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生命教育。文章既对老年教育目前的状况表示深深地忧虑,又对它美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对此,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

2008年8月,上海资深学者正式发表了《老年教育与生命教育》一文,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生命教育这个命题在国内老年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普遍认为生命教育揭示了老年教育的本质,是老年教育理论的创新。重庆老年大学与澳门理工学院长者书院联手开展《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报告的结论是:“老年教育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生命价值、美化生命体验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印证了生命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静安区启动老年生命教育“三部曲”

静安区是上海市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区县。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静安区户籍人口数约为30.1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29.23%。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区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现有社区教育学院一所、老年大学5所、老年学校70所,各类老年社团及学习型组织600多个。如何进一步深化老年教育改革,推进教育,让老年人不仅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的能力素养,而且能增强教育进程的生命内涵,充分满足老年人生命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质量,引起了静安区老年教育各级管理人员的思考,并立即行动起来。静安社区学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规划出推进生命教育的思路,组建由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办学人员组成的团队,全面推进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命教育讲座开设阶段。静安社区学院在“静安乐龄讲坛”中开设《感悟生命》系列讲座,把目标定位在:“通过讲座及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使老年人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断激活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邀请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专家共同设计系列讲座内容,包括:生命本质的教育、生存意识与能力的教育、生活质量与人格的教育、人际关系与适应社会的教育以及价值生命与智慧生命的教育等十讲。组织相关学者、权威人士授课。本阶段的任务是:凝聚师资队伍、积累教育资源、探索实践经验。目前,系列讲座已结束,正在进行整理、总结。

第二阶段,生命教育课程建设阶段。这是最为关键的攻坚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编写适合老年人学习特点的课程与教材。课程将以丰富和发展老年学员的生命为起点,增强学习过程的生命内涵,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过程性,强调对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关注,不断促进老年学员生命自由地、完善地发展。“整体性”不是指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是指人的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即每个学员都是有充满智慧和生命活力,富有想象和情感的人,是集生活、学习和审美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过程性”是指课程展开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课程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也是学员生命充分展现和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课程展开时会遇到各种变化的情况,必然会引起学员不可预期的生命律动。课程应该加强和鼓励计划和预期之外的活动和结果,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命主动积极地发展。

第三阶段,生命教育全面推进阶段。在生命教育推进的进程中,强调面向“全老年人群”,深入“老年生活全领域”和关注“老年生命阶段全过程”。为老年人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静安区正在谋划如何在全区范围内通过各种老年教育渠道,其中包括老年学校教育、远程老年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全方位地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生命教育的进程。让全区老年人都通过生命教育能感悟生命真谛,提升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

静安区演奏的生命教育三部曲,引起了市教委的重视与关注。李骏修、夏瑛等领导亲自前来调研,他们听了“感悟生命”讲座,也听取了闵楠副院长的介绍,深有感触地说: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老年教育的创新之举,切入点选得很好,希望静安区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便适时在全市推广。

《感悟生命》讲座点亮了老年人的人生之路

《感悟生命》系列讲座已顺利结束了。讲座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权威的评价无疑应该是听讲的老年学员。在这里有必要引几组期末问卷调查的数据:认为讲座办得“非常精彩”的占49.4%;“精彩”的占50.6%;通过讲座“真正感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占34.2%,“有所感悟”者占64.6%;通过讲座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者占39.2%;“有信心”者占55.7%。可见讲座是受老年学员认可的。在听讲座的学员中,有一位91岁高龄的陈老先生,他身板硬朗、思路敏捷。他早年丧偶,三个子女都不在身边,是个典型的独居老人。但他自认为生活得很潇洒、很充实,丝毫没有老人常有的孤独感、寂寞感。他平生喜欢文学艺术。退休后一直在老年大学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现在年事高了,更喜欢参加灵活、便捷的各类讲座,“乐龄讲座”他是常客,从周一至周五上午,几乎都泡在听讲上。他对《感悟生命》讲座有很高的评价,听得很认真,不时用手机拍下屏幕上老师书写的要点,以便回家进一步消化。他说:“学习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活得有滋有味。”

《感悟生命》讲座受到老年朋友的欢迎,它既吻合老年朋友的教育需求,又符合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系统始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让老年人真正懂得生命的奥秘,让他们掌握生命科学的知识,唯有让他们感悟生命,消化成为自己内在的思想,成为他们精神生命的一部分,才算是有效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怎样才能让老年人真正感悟生命的真谛?让生命科学的知识成为老年人内在的精神世界?

其一,老年教育是唤醒老年人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这里的生命意识既包括对人的物质生命的满足,又包括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它既包括人对生命的价值、信仰的理解和追求,又包括对人的生命实践能力,操作系统的养成。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老年人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坚强的生命意志。例如,有的学员说:“通过讲座,让我懂得人生是宝贵的,怎样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出自己的正能量,与时俱进,活得更精彩、更潇洒”。有的说:“让我真正认识到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使晚霞如何更灿烂、更辉煌!”可见,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唤醒老年人的生命意识,无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其二,讲座的内容始终贴近老年人的生活世界。问卷调查表明,有31.6%老年学员认为讲课内容“非常贴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答“能贴近”的占67.1%。授课内容回归老年人的生活世界,其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从老年学员的生活世界出发设计授课内容,例如:老年人期盼健康长寿,设计者就安排《生命颐养之道》、《从疾病角度去认识感悟生命——一个专科医生的忠告》、《身心健康让生命更快乐》……讲课内容始终紧扣老年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内涵,所以老年人非常容易接受。二是《感悟生命》讲座讲授的内容安排,密切联系老年人的生活实际。在操作过程中,让老年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讲课的内容不仅体现在讲解中,同时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例如,社会上有一句流言:“人在天堂,钱在银行”。老师就在《人生与财富》一讲中告诫老年人:人生苦短,老年人应该活在当下,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快乐每一天。有的老师谈古论今,从古代玄学者张湛的《养生集叙》谈起,又聊到当今大名人乔布斯逝世前的一段遗言:“……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沉淀下来的纯真感动以及与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这都深深地触动了老年人的心灵,懂得老年人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与价值。

其三,讲座的过程是师生间生命交融的过程。讲座十分重视师生互动,其中包括:知识互动、情感互动与心灵互动。调查表明,师生之间能“经常互动”的占13.9%,“能够互动”的占58.2%。因为讲座展开的过程,既是老年学员生命充分展示和不断构建的过程,也是学员与老师之间生命交融的过程。从生命的视角看教学,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不只是展示他们娴熟授课技巧的舞台,而是激发每个老年学员生命活动的场所。而老年学员也不只是一个学习者,更是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生命去体验和创造精神世界的个体。只有通过师生间充分而有效地交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师生个体生命的升华。虽然授课老师注意到“师生互动”的必要性,但总体说做得还不够到位,有近四分之一的学员表示在课堂上只是“偶尔互动”(占24.1%)。笔者认为,师生互动”应该是衡量老年生命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不互动,学员无法将外在的生命科学知识内化成学员内在的精神财富,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悟”。为此,老师不能仅仅追求教学进度,而应该多留一点时间给学员相互交流。例如,在开展“疾病与生命”讲座时,完全可以让学员自己畅谈对疾病的态度与感悟,效果肯定会更理想。

其四,组建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本讲座邀请了不少资深的学者与专家加盟教学工作,其中有生命科学专家,有著名的社会学家,有高校的文学教授,也有专攻心理健康的医学专家……因此,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老年人作精彩的演讲,得到了老年学员很高的评价,认为教师讲课水平“非常高”的占41.8%;“较高”的占54.4%。所以,讲座具有很高的出勤率:“每讲必到”的占48.1%,“偶尔不到”的占48.1%。有的学员说:“授课老师与听讲老人之间没有尊贵、卑鄙之分,没有官民之别,学习气氛相当融洽,实在难能可贵!”有的说:“他们讲课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每次听课既增加了知识,开阔了限界,又陶冶了情操,愉悦了心情。”让老年学员享受到感悟后的豁然开朗。学员对老师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值得一提的是,鉴于老年教育现有的师资情况,培育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目前尚不现实,笔者建议应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加强生命教育理念的宣传,特别应强调如何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广大教师都能认识到,教育就是对老年学员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学院)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