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老年学员开口说英语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8作者:上海老年大学教师 刘文娟系统管理员

我是上海大学的一名退休英语教师,在校教了三十多年英语。1998年到上海老年大学来任教,主要教《美国之行口语ABC》《出国常用英语短句》和《美国实用口语》。教师职业是我一生的挚爱,我前半生已为之追求而奉献,而后半生又将余热贡献给老年教育事业,从内心感到无上的荣光,并发誓为之而倾心尽力。

以前我在大学教书,着重是教学生阅读英语文章。通过高考录取的大学生懂语法,有阅读能力,水准差异不大。但老年大学学员年龄跨度大,从50到80岁;文化程度差别更大:有不懂英语或只有小学英语水平的,要从26个字母开始学起;也有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回炉的;还有去美国进修过的访问学者,老知识分子,他们懂语法,但不会开口说话,所谓“哑巴英语”。很多学员原来在单位是骨干精英,可以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如今在小小的英语课堂上却是难以启口。因为各类学员的起点参差不齐,所以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我们都知道,学英语要求口齿要清楚一些,反应要好一些,记忆力要强一些。在这些方面,老年学员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迫切学习英语口语的强烈愿望。他们对我说:“我们子女在国外,出去探亲或者出国旅游,就想学点英语口语,交流方便一点。”这种“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态度不同,取得的效果也肯定不同。另外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从而他们理解和掌握英语口语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以下是我下决心开设口语课的一些做法:

一、编写补充教材,制作课文录音,便于会话。

《出国英语短句》原教材中的句子短而精,很实用,但是缺点是有问句而没有答句;或有答句而没有问句。我就根据自己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吸取原教材的精华,编写了补充材料。教材共有45个小对话,运用情景对话,解决学员出国时在不同场合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在飞机上要解决吃、喝的问题;下了飞机过移民局海关要回答他们问话的问题;在购物时要学会挑选、还价的问题;去宾馆办理入住、退房手续或报修问题;在餐厅有点菜、问价的问题等等。譬如第一天上课教的是“飞机上用餐”,我就扮演空中小姐送餐,询问每一位学员想吃什么。学员一一作回答,气氛很活跃,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乘兴而为,告诉大家英语口语课就是要开口说才行,要大声、响亮地说出来,肌肉、神经都要发挥效应。而且在一次课上要反复地练习,熟能生巧。我用欣赏和鼓励的目光用心倾听这些爷爷奶奶辈学员们或流畅、或结巴的对话,稍有进步就给予表扬,使他们树立自信。

“开口英语”和“实用英语”的确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有位学员到澳大利亚旅游时,从飞机上下来,发现丢失了一个箱包,就是靠学到的英语短句,和机场人员打交道,找回了箱包。现在出国买名牌包的人很多,我们的教材里就有专门挑选皮包这一段对话,有的学员在国外就按照教材逐句询问售货员,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从而对学英语充满了自信。

制作课文录音很重要,便于学员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我在教学中发现,尽管我在课上带领学员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甚至大多数学员当场都会背了,但是到下次上课时,很多学员却又都不会说了。他们说:“我们的记忆力太差了,一回家就不知怎么念了。”原来的教材是配有原版录音的,但是这原版录音对初学外语的老年人来说,速度太快了,根本跟不上。我利用业余时间录了辅助音带,放慢速度、强化发音,让学员先听我的录音,等熟悉课文后再听原版的录音。学员们用U盘或MP3播放器拷贝后带回家去,有的学员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录音,有的在公共汽车上戴着耳机听,有的读20遍不行,50遍不熟,就读100遍,加深记忆。同时通过听录音,语音语调也在不断得到纠正。学员们的刻苦精神也感动了我,增强了我教学的信心。

 二、提倡欢乐教学、欣赏教学。

有的学员之所以只会“哑巴英语”,一是由于过去高校学英语提倡以阅读为主,学习目的是为了阅读和翻译英语科技文章;二是很多人是为评定职称而突击学英语的,着重语法练习,但不会开口说英语,即使要说一句英语,脑子里也在想主语、谓语……,语法框框封住了他们的嘴。开始时,我要求学员当着大家的面开口说英语,学员们仍很拘谨,怕说错。我对他们说:学英语并非易事。我是过来人,在带领你们攀登这座大山时,至少可以搀扶你们一把,让你们少走一些弯路,累了可以歇一歇,喘口气。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们会有“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惊喜。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意》中提出了“寓教于乐”的观点。

“寓教于乐”其核心是要让学生“乐”于“教”中,也就是“乐”于“教”的学习之中。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就好。如何做到“寓教于乐”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有充实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习过程全面、周到的设计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这样就能引发学员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和参与的主动性。

在课堂上,我提倡欢乐教学、欣赏教学,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活泼的课堂氛围。有一位80多岁的老学员,因腿脚不便,每次由保姆接送,并总是风雨无阻第一个到校。有一次班长告诉我,这位老学员的女儿送她来校,还想来听课,我答应了。下课后接到名片,才知道她女儿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的高级记者,这次是到上海来出差顺便探望母亲的。她奇怪母亲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坚持来老年大学上课,就想来实地看看。听课后才知道,原来她母亲到老年大学来上课是这么开心。

提倡欣赏教学,就是当有同学讲英语时,老师和同学都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和倾听,寻找他的长处和优点。我对学员说:找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但是要找出他的长处和优点,就要求我们要有高尚的素养和宽大的胸怀,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此后在班上逐渐形成一种正能量,即:谁在学习上有进步,班里有哪些好人好事,大家都会提出表扬;哪个同学在课上英语说得好,同学们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作为教师的我,每当学员起立讲英语时,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他过去的情形,并和现在的进步做比较,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充分肯定他。这样,每个学员的自信心都在不断增长,由开始不敢讲到习惯讲,再到争先恐后抢着讲。至于学员在会话中的不足和缺点,如果是共性问题,我会在学员们都讲完后,给大家一一指出;如果是个别的问题,我会在课后与他交换意见。老话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老人是敬出来的。老人比孩子更需要夸奖、尊重和肯定。

在我们班上,学习气氛很活跃,但决不是随随便便和松松垮垮。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天,我都和学员们“约法三章” :不无故缺席,尽量不迟到;早退要请假;上课时不能随便说话,在练习英语时要积极参与。

 三、实行“三动”,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环境

这“三动”,就是主动、互动和自动。主动,即教师的主动授课和解疑;互动,即学员两人讲,众人听,进行点评。我们用学员二人组合的办法,帮助学员在课上或课下反复练习英语会话;自动,即学员的自身学习,他们将学到的语句抄在纸条上,早锻炼或乘车时都在背。每学期末,我们都有一次汇报演出,学员们踊跃参加,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对话,热情很高。另外,每个班都有志愿者队伍,志愿者的职责就是提前到校,与班上的同学进行对话。当“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时,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报名当志愿者,学习和外国人开口讲英语。

我在不同的班级开了十几个讲座。如:“国际音标”、“数词”、“英语动词的时态”、“英语动词的语态”、“英语的词序”、“英语的虚拟语气”、“英语的否定句”、“汉语的量词在英语的表现法”、“如何把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英语的赞美词和粗语”、还有“上海旅游景点介绍”等等。例如当我发现很多学员语音语调都有问题,就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先后十次复习国际音标,不管是学过的或者没学过的,都重新过一遍。特别是对在语流中产生的特殊同化音、失爆、以及连读等现象,提出来希望引起他们的重视。另外,我们在出国旅游、用餐时要询问价格,购物时还要讨价还价,对数字要求十分敏感,我在上课时反复训练英语数字。现在学员们对英语数词都会说,会听,反应较快。在此基础上再作数词讲座,受到学员们的欢迎。

韩愈在《师说》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就要把知识传授给学员,要把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好。怎么讲得好,使学员容易接受,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例如《美国之行ABC》这个班,因为所有对话都是在真实场景下记录下来的,语言现象真而全。有的学员说:“老师,你不把句子分析清楚,我是记不住的。”也有的学员根本没有学过系统的语法,你一讲语法,他就像腾云驾雾一般。怎么办?我就用提供“自助式大餐”的办法,把每段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员可能会出错的地方精讲多练,通过不同的角度反复讲,着重句型训练,直到大多数学员听懂为止。学员可以在听讲中各取所需。

四、结合教学 传授文明用语和西方的礼仪习惯

我希望学员在外出旅游时讲究语言艺术,更要体现中国人的道德修养。文化从狭义上来讲,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如果我们光学语言不了解一点西方的文化,到了国外,就会因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格格不入,甚至会闹出笑话来。譬如,我以前在美国进修时,第一学期刚考试完,老师问我考得怎样,其实我考得不错,可是嘴上却要谦虚一番:“Just so-so.”(马马虎虎)。这位老师到中国教过书,她说:“你们中国人总是那么谦虚。”但是相同的情况如果问外国学生,哪怕是他考得不怎么样,也会说“0k!” 因为他们强调的是自信心,完全不理解中国人的“自谦”。再如,有一次我在一个外国人家里,听到她女儿对其母亲说:“某某真没有礼貌,我问他要不要喝咖啡,他只说了一个N0,连谢谢都不说。”这一个N0,说明他已经听懂了你的意思,但是在西方,应该说:“No,thanks.”。(不,谢谢。)另外,中国人在国外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屡有发生。有一次在机场,只听得有人大声呼喊:“阿二,来来,在这里。”全体乘客都朝他看,不知出了什么事。因此,我希望我们的学员在出国时,不仅会说点英语,而且应该讲文明、懂礼貌,言行举止要得体,有文化修养,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如果我教的学员只会说几句英文,但出国时举止不雅,大吵大闹,那我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另外,我会结合课文,介绍西方主要的节假日,并且和中国的节假日加以对比。例如美国特有的感恩节,原本只是感恩上帝,而现在感恩节他们也感谢父母及所有对他有恩的人。由此我介绍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有“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感恩的话,你还会感恩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吗?(英语中的“祖国”一词是motherland或fatherland,即父母亲土地)。

五.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虽然我在老年大学、在这两个英语班是担任教师的角色,但我感到,在学员们所从事的领域或在社会的其他方面,他们亦是我的老师。即使在英语方面,他们中有很多人在科技英语的书面翻译方面也都比我强。所以在和学员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以朋友相待。尤其是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我们有的同学把课文抄在小纸上,走到哪,都可以拿出来看。有一位学员一边背,一边在计数:50遍、100遍、150遍,就是因为有了这种学习精神,学习进步很快。她在互联网与在美国的女儿和在澳大利亚的侄女聊天时,秀了一把英语,她女儿对她说:“妈妈,你的英语进步真快”。有了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老年人也是完全可以学好英语口语的。

我和学员之间可以互相谈心,沟通思想。我家住在闵行区莲花路,早晨6:45分就要出门,8:00到校,提前一个小时做准备工作。虽然两个小时的课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但是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学员接触,如果他们想宣泄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一个聆听者;如果他们想征求我的意见(如子女教育、落实政策等),我也会发表白己的意见。师生之间没有隔阂,对教学就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他们的心情放松多了,站起来说英语的心理障碍小多了。还记得前年冬天,我得了流行性感冒,嗓子一下子失声了,就有十几位学员给我送来了药品,系主任王老师也马上给我配备了“小蜜蜂”扩音器,还有好几位学员打电话来问寒嘘暖。我当时就想,真是不是亲人如同亲人,在老年大学,我真的找到了家一般的感觉和温暖。

老年学员们为家庭、为我们的国家辛劳了大半辈子,到了晚年来到老年大学想学点知识,圆年轻时的梦。能帮助老年学员圆梦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我能在这座为老年人圆梦的神圣殿堂当一名教师,这是我的荣幸。同时,我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只有加倍努力,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才能不辜负领导和学员们对我的期望。

 (校研究室推荐)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