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已成为上海老年大学每年一度的常规事项。
开门办学为老年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11年12月16日,11位专家学者冒着酷寒,兴致勃勃来到我校。他们中有文化名家,更多的还是教育行家,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解放日报》原总编辑丁锡满、著名社会学家、上大教授邓伟志;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大原校长杨德广,市委党校、复旦、交大、华师大、上大的教授严家栋、杜作润、叶敦平、吴铎、桂世勋、张钟汝等。会上,上海老年大学校长郑令德向与会者介绍了上海市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的情况,副校长熊仿杰介绍了上海老年大学的发展状况,研究室主任唐长发介绍了学校在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和设想,专家、学者们畅抒己见,为老年教育献计献策,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一、老年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郑令德校长阐述了从国家颁布“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召开第三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上海老年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她说,上海老年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更加激发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上海在全国已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3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3.4%,到2015年将接近30%,到2030年将超过40%,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高于全国10%。面临挑战,上海老年教育工作者要更有远见,更早规划,更快行动。二十多年来,上海老年教育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现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9所高校老年大学分校、21所区级老年大学(学校)、200多所街镇老年学校和4000多个老年远程教育收视点,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教委要求市属老年大学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老年大学体系,包括发挥高校老年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国际老年教育学院,解决内涵、软件、师资质量等。我们正在朝这方面努力,目前已在4个区建立了老年大学分校,共享教育资源,今后还将加紧部署,以跟上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我们恳请专家、学者们为老年教育献计献策、加油鼓劲。
二、深化老年教育的理念
“国际上对老年人有两种理论,一种是参与理论,一种是脱离理论。”华师大教授桂世勋说:我是提倡适度参与活动理论,特别是低龄健康学员更要积极参与。2011-2020年是60岁以上低龄老人化的高速发展期。老年教育要加大这部分老年人的参与程度,可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公益项目,到街道社区学院做老师等。要加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每年可列出选题指南,让大家去投标参与。社会上对“积极老龄化”的含义,以前是“参与、健康、保障”三点,现在增加了“终身学习”理念,很有意义。我去香港开会时听说,香港对老年人的要求是四个字:“身”——身体健康;“心”——心理健康;“灵”——赋予灵性,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社”——社会适应能力。
《解放日报》原总编辑丁锡满到上海老年大学来过两次,亲临其中,被老年人认真学习、老年大学活跃的教学氛围所感染。他认为,一种高层次文化对老年人至关重要,其作用在于:一是“学以致用”,让老年人补充能量,发挥余热;二是“学以致乐”,把学习当作人生一大乐趣,他们对书画、摄影作品之如此投入,让人敬佩。相比社会上一些书法家、画家的浮躁作风,老年学员们完全是不求功利,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希望这种精神文明之风能引领社会进步。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严家栋认为,对老年教育要站在新的战略高度去认识。他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认为中央提出在稳中有进中解决民生问题,搞好老年教育也是重要一环,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精神的战略决策。开展老年教育不是首先要钱、要人、要物,而是先要党和国家的政策,有了宏观政策的指导,钱、人、物也会随之立项解决。
三、高校老年大学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引起关注
上师大老年大学是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在办学之初就特别关注,亲自挂帅,狠下措施,感概良多:
1、从理论上树立正确观念。一是树立大众化教育的理念,高等教育普及到民众,为社会服务是理所应当的。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要建立全覆盖的教育体系。三是树立教育等同于医学的理念:多办一所学校,比增加一所医院还重要。四是树立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的理念。
2、领导亲自挂帅借以彰显其权威性。如同上海老年大学由教委原主任郑令德亲任校长一样,上师大老年大学由上师大原校长担任校长,权威性的领导有号召力、影响力。
3、从教师层面强化老年教育,利用高校退休老年教师资源,以老养老,以老教老,以老管老。
4、从课程设置上拓展老年教育,使课程专业化、个性化。
复旦大学教授杜作润说,现在,正规大学院校对老年教育还是关心不够。包括复旦在内,那种“高校办老年教育会使教育资源缺失”的说法也时常会听到。教育既然是终身教育,就要提醒各级教育部门重视老年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老少跨代同学”在西方国家是司空见惯的,美国大学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坐在一个教室学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对传承社会民族文化大有益处。
四、加快优秀文化传统课程的建设步伐
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说,老年教育的重点是“老有所养”,健康当然是老年人的第一需求。但不光是养生,还要养性,有修养,有水平,有品味,有境界,即长者风范,这是老年人特有的。老年人喜欢书画、摄影、古典诗词,是因为这些课程适宜于老年人,让人进入雅静高尚的意境。市委党校教授严家栋也认为,老年大学是朝阳事业,要办出特色,特色之一是扩大外延,发展内涵。老年学员搞创作要文如其人,发扬传统美德;学画要融入意境,体现人格魅力;学地理要讲人文景观,开阔视野;学摄像是为了陶冶情操;学医学是为了健康养生。要有大师资概念,把大师、高校教师请来,进行研讨、交流,培育一批优秀文化课程;学有所成的老年学员也可走上讲台当老师,做到“老有所教”。
复旦大学教授杜作润认为,根据当前大学中部分道德严重滑坡的现象,老年大学也要跟进道德教育,弘扬礼仪道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可以组织老年学员对道德问题进行讨论、评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办好老年学校是理所应当的,要把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教育智慧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把人文情怀送到广大社区、乡村。这是影响到未来民族生存的问题。
五、开门办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上大教授邓伟志建议高校成立“老年教育研究会”,规划老年教育发展前景,集中体现科研成果。同时,因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就要发展老年社团,并把老年教育辐射到郊区农村。老年教育的定位问题还是要解决,不能认为是额外负担。老年教育谁去承担,名正言顺是教育部、教委。老年教育不仅要有经费,而且要有人去干,有一支专职队伍,队伍要趋于正规化、年轻化。
科研要介入老年教育实际。华东师大教授吴铎认为,要研究建立老年教育智力库,加强教师培训。现在从高校到普教,有很多管理问题需要解决,老年教育同样面临着培训教师、发挥智力库作用的问题。对于办国际老年教育交流学院,上海要走在国际前沿,马上组织班子,拟定调查研究题目:诸如各国老年教育现状、上海需求状况等。在形式上,可以组织若干所高校联合办,也可以在大学设立国际老年教育部。
华师大教授桂世勋建议,以“世博会”德国馆为借鉴,尝试开门办教育,老年大学学员学成后,到小学去辅导,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另外,舞蹈、声乐、乐器等艺术类课程,可以和社区、学校等联系,进行汇报演出或联合演出。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伦新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超过20万,有的领事馆要求办“太太书法、书画班”。根据所求,可以利用上海老年大学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办特色教学,如和外办、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外语学院等合作,联合办学;又如通过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实行开门办学等。
上大教授张钟汝是多年从事老年教育的热心人士,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颇有经验。她介绍了带领学生在浦东潍坊街道进行调研的情况。他们对“待退休老人”开展“退休适应”、“精彩第二生”的专题活动,为期三个月。通过活动,待退休老人作好了退休前的思想准备,在活动结束时交了自己退休后的打算,如准备参加社区活动,到社区做志愿者,和高龄老人一对一帮助等。她建议类似这种活动可以推广到企业,实行校企合作,把“退休适应”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探讨,做些文章。
专家们的参与,将促使老年教育研究在新的一年里,更务实,更有作为地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