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联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难点与热点问题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4作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袁 雯系统管理员

记得市委领导讲过一句很实在的话“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过程各有不同,差异就在于过程。每个人都有三个时代,即学生时代、工作时代、退休时代,所以,老年大学、老年教育就创造了一种模式——“在学习中养老”。

老年教育就是要关注老年人价值观念的实现,实现社会价值。老年教育、老年学习最贴近老年人的实际,人们参加学习不是去谋求名利,而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的老年教育,全社会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现在都说“中国梦”,老年人圆梦,就是要让第三年龄阶段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生活,我们的老年教育可以减少很多人生的烦恼。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实现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和转型,面对上海的老龄人口即将迈进400万,单靠一所学校是不可能的。上海的老年大学从1所发展到“教育联盟”20所,还是要继续考虑“加强”与“做实”的问题。政府应该提供公共服务,还要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同志提出创办老年教育基金会,学校在操作中,也希望企业广泛参与和发动。

“资源共享”是教育联盟最需要做好的,然后就是“经验推广”,要通过顶层设计加上基层创新。

一、“加强、做实”就是要发挥教育联盟的作用

上海老年教育从很少的投入到如今投入一个亿,加上区县、高校的相应投入,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在教育总投入的700亿当中,还只是占了很小的部分。

如何加大老年教育的投入,目前已有所提升,每年8000万,1所学校100万,区县每个给300万到500万。所以,从高校、区县、企业的主体来看,作为办学主体,都有加大投入的问题。

二、高校要做好继续教育转型的工作

我们希望高校把办好老年大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实现转型,首先应考虑承担社会责任。在我们的“综合改革纲要”中,就有“推动继续教育”的要求,要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时,要考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但以非学历教育为主。

高校老年大学要在发展中体现大学的优势,走社会办学之路。现在的9所高校中,6所学校学员超1000人,3所学校超3000人。当然,目前高校资源还是不足,不可能辟出很大地方来办老年大学。所以,要考虑融合开放的问题,如何把班级的空位腾出来,供老年学员选择,让老年学员来上课。上海大学让老年人随堂听课,有利于相互督促,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老年大学一定要走开放融合之路,希望在经费和编制上都有所保障。比如东华大学的终身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就有了一定的投入保障,可以对基地提出要求,推动学校抓好这件事。

高校老年大学要考虑走高端发展之路,即在高水平上下功夫。从现有人数看,高校1.3万人次加上区县的6万人次,相对于全市65万人次的数字,还只是个很小的数字。如何体现高校的优势与水平,在引领辐射上发挥作用,不能光强调学员人数,而更应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此,要更多地思考联盟的发展,希望高校、区县的领导多考虑如何引领和推动全市老年教育发展的问题。

三、需要我们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1、如何服务更多的老年人?现在全市在社区学习的有65万人,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有40万人,而真正在老年大学学习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华东师大做过一个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其中对老年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高(调查仅局限于每星期学习不到一次的老年人)。希望老年大学教育联盟不能仅关注老年大学内部,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学习团队的建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我们组织编写的老年教育普及读本教材(首批58种),要想办法送到广大老年人的手中,让这些书发挥最大的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借助企业和出版社等力量,大力推进这项工作。

2、如何体现专业性?在终身教育中,同样有着优质发展、内涵发展的问题,由此来体现老年教育的专业性。老年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的“专业性”,不仅仅是认真上课,还要考虑老年教育从早期的娱乐活动到如今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和谐都挂起钩来,在老年人的特点与老年教育的质量上多动脑筋。

3、如何把老年教育与老年志愿者结合起来?老年人在老年大学中毕业后就面临无处可去的问题。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最好的途径就是参加志愿者,为社会服务。我们已经成立了志愿者服务总队,挂牌后如何操作和运作?老年志愿者服务,要在每一个学校的平台上体现出来,回到社区和家庭就是风范长者,这就是需要我们考虑老年教育如何融入社会(社区)和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件事情有难度,作为一个课题,大家可以去实践和探讨,形成气候,加以推动。

4、如何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联盟应考虑组织一些专题活动,有大有小,有分有合,现场办公,对共性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个性的问题可以到学校去商议,这样有利于扩大影响力,提高集聚资源能力。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学校,都要多动脑筋,形成合力,积极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

(根据记录整理)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