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上海老年大学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5作者:郑民强系统管理员

倘若你在打浦桥地区盘桓,逯然而入南塘浜路,你会发现,在这逼仄的小路上,却有一个优雅的所在,那就是“上海老年大学”。说起“南塘”,心中油然生起一股诗意:“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是传唱千古的《西洲曲》的名句;“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这是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组诗中的名句;“春入南塘,粉梅花、盈盈倚风微笑”,这是南宋蒋捷《花心动》中的名句;而到了清代,描写“南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踅进上海老年大学,果真豁然开朗。入口极狭,进得门来,一片宽敞明亮。复行数十步,迎着阳光的A楼漾着笑意迎你步入大楼。前后左右,认识不认识的、熟悉不熟悉的,裹挟着你朝里走去,有学员、有老师、有工作人员,眼神是那样的恳切,身姿是那样的温婉,举手投足,音容颜貌,是你的同道、是你的亲友、是你的师长,亲切、温暖、踏实、惬意。走进课堂,安身坐下,平心静气,聆听教诲。

书法老师从书法的基本知识讲起,从工具、从书体,一板一眼地道来。叙述从容不迫,讲解丝丝入扣,临帖示范夹叙夹议,创作演绎生动有趣。他告诫我们写字要身端笔正,心无旁骛,处处留意,达到融会贯通; 临帖要持之以恒,细心揣摩,多方比较,付予创作实践。从王羲之到智永,从欧阳询到褚遂良,从颜真卿到柳公权,从米芾到赵孟頫;从《峄山碑》到《三坟记》,从《十七帖》到《醴泉铭》,从《张迁碑》到《乙瑛碑》,从《勤礼碑》到《丹巴碑》,等等。沿着先人的书法足迹,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苦口婆心地阐释,不辞辛劳地示范。同时结合学员的书作,从点画入手,字形、结构、枯涩、欹侧、浓淡、大小、特点、风格,细细点评,多多鼓励。就这样,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大家在老师的引领下,获得了乐趣,找到了自信,充实了生活,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树立了良好的书法观。点点滴滴,一步一步,正践行着孙过庭的论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若干年后,他们中就可能有人会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地。

声乐老师和颜悦色,在钢琴伴奏老师的协从下,先带领大家练习气息。气息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歌唱的灵魂,气息顺了,通畅了,才能演绎好一首歌。气息训练完,老师就教大家学唱艺术歌曲。中外古今艺术歌曲浩如烟海,老师选择那些耳熟能详,具有典型意义的歌。先播放一遍从自己家里带来的CD,让大家有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逐句学唱,在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不时穿插传授声乐基本知识:音准、节奏、和声、吐字等等,只有熟练准确地掌握了这些基本要领后,才能表达旋律所赋予的思想和情感,逐步提高歌唱水平。

学员来自四面八方,水准参差不一,每次课尾老师用15分钟时间让学员轮流上台试唱,针对演唱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用心地分析、讲解、指点、示范,帮助学员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使学员得到了提高,增强了自信,获益匪浅。

歌声是美好的,歌唱是快乐的,当优美的歌声在梯形教室里飘荡时,置身其间,身心愉悦。当驻足校园、信步操场,美妙的旋律从声乐教室流出,不由自主地和着节拍一起哼唱。为此常感叹:歌声如此美好,生活如此美好。当然也要感谢老师。一年多以前这位声乐老师因故要离开我们,我禁不住吟出心声送给她:“数载拳拳教诲中,用心良苦印苍穹。于今一别何时见,我遣豪情唱予风。”

诗词老师相当“亲民”,亲切随和,没有架子,与学员打成一片,我谑称他为“亲民党”。

我国乃诗的国度,数千年来,飘逸伟岸的诗人灿若星河,光耀天地的诗篇雄亘古今。老师从诗词的ABC说起。先带领我们一起欣赏诗史上那些著名的篇章,然后条分缕析逐一指出它的平仄格律和所属韵部,品味它的对仗之精、意象之妙、韵味之浓、思想之奇。又将当代的一些诗作包括老师的亲身实践,以体会感悟的形式来比较示范,这样拉近学员的距离,增添学员的兴趣,提升学员的信心,鼓励学员创作。通过这些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形式,大家知道了绝句律诗、古风歌行,知道了诗的平仄、词的格律,知道了《平水韵》、《词林正韵》,知道了词的“平韵格”“仄韵格”“平仄韵转换格”。

理论的获取是为了指导实践,“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还得亲口尝一尝”,于是老师鼓励学员拿出自己的习作,抄上黑板,让大家评头论足,各抒己见。课堂上你一句我一句像炸开了锅,有的提出问题,有的亮出观点,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课堂气氛活跃,学员思维活跃,不知不觉中,大家掌握了诗词格律,熟悉了创作规律,激情欲望有所丰盈,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许多学员提高了创作水平,丰富了精神世界,圆了青少年时期的文学之梦。要知道,学员水平起点不一,习性爱好也大相径庭,但在诗词的创作上,能渐入佳境,展现如此等量的功力,老师的辛勤付出实在是功不可没,我赠他四字——“功德无量”!

古诗文老师眼含笑意,语出轻声,方正儒雅,满腹经纶。

这些年,他带着我们泛舟诗词长河,领略祖国诗歌的宏富优美;他带着我们跋涉文苑大地,探幽先贤典章的无穷奥秘。诗歌,从源头说起,一路顺流而下,从《诗经》到明清,代表人物、代表篇章,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爬梳剔抉,无不穷尽。古文,从《世说新语》、《六朝文絜》,到唐宋散文、晚明小品,将祖国语言的华彩段剥示给我们看,一路而来,尽览旖旎风光。

他毫无保留地将所知所想传授给我们,用比较、渲染、强调、扩展的方法说明问题,加深印象,突出特点,引导深思。时而缓缓道来,言语中肯;时而滔滔不绝,感同身受;时而联想复沓,类比鲜明;时而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偌大的教室,寂静无声,在他的感召下,大家思绪奔涌,心灵共鸣。课堂上的两个小时,极为欢悦与享受。诚如古语所言:传道授业解惑,他用全身心诠释着为师之道。思前想后,一首七绝瞬际从心底汩汩流出:“平生遍地觅良师,得识东风始未迟。从此春光长伴我,时时仰首赋新诗。”

真好,人生走到今天,沧桑数十载,风风雨雨,寻寻觅觅,终于有了一个港湾——上海老年大学。风花雪月,雨霜雷电,终于找到了青春时期的至爱: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我们此生还有何求?想挣钱,已无精力,想爬位,已无资本,想取悦于异性,摸摸额上稀疏的发际,似应哑然失笑。陆游 “一碗淖糜支日过,数椽破屋著身宽”,我们只想,提笔书写美好,歌声回旋在耳旁,心底的千年古诗不停地流淌,民富国昌,快快乐乐,每一天有灿烂的阳光。

记得数年前,有感填词一首《玉楼春?赠上海老年大学》:“吾替贵校名金色,北大清华皆品格。群贤毕至意祥明,华发咸集通透彻。潇潇洒洒如云鹤,竹菊梅兰摹圣哲。校园网站太应该,书画琴棋缺几课?”习词阶段,稚嫩而大胆,但真情实感。现在校歌有了,校徽也在征集中,还开设了桥牌课,万般皆好,就是应该有个校名,就像剑桥牛津,就像清华北大,响亮而远大。兹是陋见。

 

(作者:上海老年大学)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供稿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