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器乐贴近学员的心灵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6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教师简介: 吴蓓苞老师,毕业于音乐院校古筝琵琶专业,歌舞剧院乐队高级演奏员,歌舞剧院乐队高级演奏员上海音乐家协会和古筝协会会员,歌舞剧院乐队高级演奏员。上海老年大学器乐系教师。从事老年教育十几年不断摸索和总结适合老年教育的教学方法,自编适合老年学员的《古筝速成》等教材,多次荣获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优秀教师。

教学理念:传承民族器乐,弘扬中华文化,用民族音乐陶冶性情,提高艺术修养;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快乐教学服务教学。               

教学特色:

1、传承民族器乐  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的民族器乐渗透着民族精神、记载着民族盛衰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吴蓓苞老师以传承民族器乐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指导思想。她将民众喜闻乐见的曲子改编成练习曲,使初学者在指法练习时就能感受到民族器乐的魅力,又将经典名曲改编成演奏节目,组织学员排练演出,带领学员走出校门,参与演艺交流,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能力,让学员在实践中陶冶性情,提高学习民族器乐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2、因人施教独创逐琴新方式

老年学员阅历深,理解力强,但是记忆力弱,手、眼、脑协调性差。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吴老师上课讲解少,操练多,她总结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编撰《古筝速成》教材,将基本技法分解成最简单动作,分步教学和练习,然后又将一个一个分解动作窜连成一个完整技能;为了训练协调性,将练习曲的音符时值扩大一倍,放慢节奏循序渐进,减轻老年学员心理负担,逐渐达到标准要求;吴老师在训练中穿插读曲、唱曲练习,这样不但缓解了简单重复操练的枯燥乏味,而且唱曲不涉及手指技能,完全可以准确地表现出乐曲的速度、强弱、感情等,头脑中储存了这些曲目促使练习变得流畅,也为经典名曲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又促进了演奏技巧的提高。

3、人文关怀服务教学

吴老师从不采取考核、打分、评比等方法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而是通过分组练习、排练节目、汇报演出、切磋交流等综合方法全面了解学员。她与学员之间建立了平等的伙伴关系,课堂上教学开放,鼓励学员发表自己的意见,赏识学员的点滴进步,重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个人的潜在能力。她指导学员排练节目,虚心听取意见修改节目,并亲自参排练和表演,这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态度营造了和谐愉悦的氛围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吴老师不计报酬地利用自己精于琵琶古筝,熟悉二胡、阮、柳琴、扬琴、竹笛等民族乐器的特长为学校组织创建了一支民乐队。民乐队没有专门经费,吴老师就自编曲谱自弹试唱,挤出课间和下课时间指导乐队排练,课外排练活动暴露问题的解决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了器乐系所有民族器乐的教学质量。

教学成果:

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吴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员,这些学员为传承民族器乐活跃在街道社区,是宣传精神文明的骨干,他们自己也快乐地过着退休生活。

经吴老师培养的民乐队初次登台就获得了“演出三等奖”,后又获得“迎世博大使光明杯”一等奖、“全国古筝周” 一等奖,“古筝与朗诵”被上海东方电视台邀请参加建党九十周年庆典,“古筝与书画”被学校荣定为保留节目。 

撰稿人        倪申平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