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素质教育 倡导长者风范

发布者:上海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江晨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1-25浏览次数:20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在“首届海峡两岸老年教育论坛”上的发言。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山东老年大学主办的《老年教育》上予以登载。文章提出,老年大学没有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但素质教育应该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在平等、尊重、关爱的氛围中开展长者风范活动以实施素质教育,上海老年大学已经坚持了10年。老年学员的长者风范不仅表现在好学不倦、自强不息上,更显露于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中。学习与奉献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两个支柱,老年大学不仅要为老年人搭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成为长者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精神家园”,还要为老年人“寻求和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以志愿工作者身份担任与其兴趣和能力相称的职务”创造条件,要成为长者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孵化器”和培训基地。

 我国有尊老敬长的传统,将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称作“长者”。据此标准,现在能进老年大学学习的都是“长者”,执教的老师大多数也是“长者”,我们上海老年大学的办学人员更是清一色的“长者”。这样说来,老年大学堪称“长者的精神家园”。但“长者”一词还有另外一层常见的含义,即“重厚自尊谓之长者”,那是用来表达对德高望重者的敬意。这样意义上的长者是我们办好学校的中坚力量,称我们老年大学为“长者的精神家园”,其着眼点正在于此。倡导长者风范,努力把学校办成“长者的精神家园”,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我校十年来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办学理念。

一、探索: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十年前,我们在倡导长者风范的探索中迈出的第一步,是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

1.长者风范——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有一位老学员在《解放日报》上撰文介绍上海老年大学:“在这儿没有高额的报酬,没有鲜花和荣誉,但有一批颇有造诣却淡泊名利的老师,默默耕耘,不求索取。是他们用智慧和才华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生命如夕阳般绚烂美丽。”杭英老师是吴昌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牡丹画院副院长。他曾将价值数十万元的画作无偿捐赠给南通艺术馆。常常有人劝他,你杭英画画、参加拍卖、出席笔会都可赚钱,这样容易的事你不做,却偏偏要辛辛苦苦地去老年大学教书。但杭英老师弃名利于不顾,有困难就克服,乐此不疲地在老年大学执教了20多年。丁钰熊老师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教授,由于身体不好,把专家门诊及科研活动都辞掉了,惟独在老年大学的课他照开不误。在老年大学执教的每一位老师身上,几乎都有类似的感人故事,而他们的身边也都会聚集起一批“铁杆粉丝”,认准老师跟着学几年乃至一二十年的学员大有人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为了弘扬教师的崇高师德和奉献精神,也为了表达学员对教师的崇敬和感谢,我校在2001年底举办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并于2002年秋季开学初召开征文活动总结大会。会上,学员们深情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并把它作为礼物恭恭敬敬地赠送给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奖征文结集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作品选编》一书。此活动,不仅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更弘扬了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校园内积极向上、和谐相处的氛围日益浓厚。

这次征文活动完满结束后,我们在校报上继续开辟专栏,把报道“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作为一项常态工作,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展示教师们的风采和魅力,持续地将倡导长者风范的理念传播开来。

2.长者风范——我身边的好学员

我们在倡导长者风范的探索中迈出的第二步,是开展“我身边的好学员”的征文活动。

在老年大学执教或工作过的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老年大学最能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这从一个角度肯定了老年学员的总体素质。老年学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专门知识,而且拥有一些可贵的品质——好学不倦、自强不息、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等等。  引导广大学员寻找身边的闪光点,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提升素养,携手共进,这应该是老年学校教育的份内之事。有位学员作诗“献给我身边的好学员”。他说:“跻身在你们中间,/我浑身充满活力。/承受着你们的支撑,/我感觉依然年轻。”确实,长者风范暖人心,也催人上进。这次征文经过认真挑选,最后结集为《我身边的好学员优秀作品选编》(2004年)。

学员中的长者风范在班长们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自2004年春季开始,我校实施班长责任制,班长们不仅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勤于管理,乐于奉献,热情为学员和教师服务,成为学校实施自主教育和民主管理的好帮手,而且他们的长者风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为建设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美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想不想去寻找、能不能去发现。通过“我身边的好学员”征文活动,我们引导学员培养这种能力,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寻找身边的长者,就是寻找值得学习的榜样;寻找长者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素养。

3.长者风范——感动校园的“十佳”

2007年初,学校决定开展“感动校园,共享和谐”的文明创新风活动,这是我们在倡导长者风范的探索中迈出的第三步。由于有“好老师”和“好学员”两次活动打下的基础,这次文明创新风活动迅速获得了各个部系、班级的积极响应。大家把身边、班级中感人的事例推荐出来,经各系班长联谊会的负责人及系主任认真讨论,确定了54件候选事例,然后由全校师生进行评选。“十佳”评选共发出7千余张选票,回收到6千多张。通过发扬民主、尊重民意、上下结合、兼顾类别的评比,于当年底评出了文明新风“十佳”,其中两个群体,3位教师和5名学员。“十佳”事迹由文学社学员采集编撰,结集为《感动校园,共享和谐》(2008年4月),全校师生人手一册。

“十佳”评比,将2001年以来“好老师”、“好学员”的评选活动推向了高潮,师生中的长者风范得以聚焦,有了更为典型而充分的展示。长者们于平凡中显境界,在危难时见真情,令人敬佩,让人仰慕。

评比活动刚落幕,2008年5月初,文史系师生提出了“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文明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倡议。他们的倡议书中,就明确写进了“倡导长者风范,弘扬高尚情操”的要约。5月12日,我校举行“创文明班级,建和谐校园”、响应文史系全体师生倡议的师生签名活动,学校和各部门领导都参加了签名活动。活动开始的短短十几分钟里,就有25份响应书贴出,至当天活动结束,已有上千人在条幅上签名(最终签名的师生有近万人次)。这一天,上海教育电视台还来校进行采访,并于当晚的教育新闻节目中作了播报。我校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就此全面展开,倡导长者风范遂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主题。

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大家对“长者风范”内涵的认识更逐步明确、逐渐统一:“精神家园”里的“长者”,应该仪表端庄,举止大方;宽容礼让,谈吐优雅;厚德慈祥,秉直开朗;明理守序,规范有章;好学博闻,睿智向上;诚信守法,坚持信仰;家事国事,铭记不忘;纯真人间,大爱无疆;唯有如此,才配得上“长者风范”的称号。

4.长者风范——“三征一展”方兴未艾

围绕倡导长者风范的主题,我们制定了“三征一展”的规划。这是我们在倡导长者风范的探索中迈出的第四步。

“三征”是征言、征文和征歌。“征言”指征集对一生影响最大、感受最深的格言,可以是影响自己成长的名言警句、伟人教诲,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征集到的格言,先在校门口的电子屏上展示、共享,接受全校师生的评价。然后,结合书法展览,编辑《上海老年大学长者格言集》。在征集格言的基础上,我们还准备提炼出学校的校训。“征文”围绕“感动校园”和“我敬仰的长者”两个主题,征集长者事迹与感人事例。征文不仅要结集出版,还要结合演讲、朗诵等活动进行宣传。“征歌”指征集能体现老年大学良好精神风貌的校歌。

“一展”即“魅力老人”风采展示。通过评选“魅力老人”,并借助文艺演出、摄影作品来展示“魅力老人”的风采和精神。

此外,我们还利用各种媒体,如校报、宣传栏、电子屏、楼层走廊等,大力弘扬长者风范,并开设“长者讲坛”(专家、学员均可主讲),主要定位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重点介绍长者的感人事迹,宣讲他们的思想情操、胸襟怀抱和言谈举止等。

为了保障上述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于2010年底成立课题组,编写出《关于开展“长者风范”教育校本课题立项报告》。

“征言”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目前已收集到许多格言。这些格言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长者的境界,如“人生因学习而美丽,生活因读书而精彩”、“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将永远是年轻美丽的”,都已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用语,流行于学校的各个角落。“人生因学习而美丽”一句,在我校举办建校25周年庆祝大会时,还被选作舞台背景用语。在我校办学人员中,最受推推崇的一句格言是——“谁选择了老年教育,谁就选择了高尚和奉献”。

二、效果: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十年来,我们在倡导长者风范上的探索与实践,对学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种影响虽然无法量化,也不易突现,却可以“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进学校的日常活动中。我们举几件小事为例:

我校教学楼底层大厅里有一个很大的“爱心募捐箱”,是长期、固定设立的,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师生的爱心捐赠。拒不完全统计,收到的捐赠衣物已有数十吨。遇到举办救灾或帮困活动等特殊的日子,“募捐箱”塞满了衣物,周围也堆得像小山似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全校师生紧急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募捐活动。不少师生多次捐款,在社区捐,在单位捐,又来学校捐,而且绝大多数捐款者都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在募捐活动的第一天,张敏利学员特地从家里赶到学校捐了一万元。

2010年5月19日下午,我校在上海戏剧学院礼堂举行建校25周年主题大会。所有参加演出的文艺团队都在上午提前报到,在进行演出准备工作后的中午,350多名师生演员在礼堂广场上集中就餐。大家井然有序地领取盒饭,各就各位安静用餐,餐后将垃圾全都丢进指定的垃圾袋。诺大的一个广场,没有留下一点垃圾。其实,这并不算特别,因为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学校里凡有精彩的讲座,在教室爆满后,后来者就从别处搬来椅子,把教室的过道、门口都挤得满满的,但讲座结束,主办方不用发话,听讲者都会自觉地把“加座”的椅子放回原处,现场很快整洁如常,一次如此,多次也是如此。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校的志愿者服务队。自1999年10月成立以来,志愿者们年复一年地协助学校做一些管理工作。他们负责阅览室的日常管理,承担教室和食堂的卫生监督,监督全校的禁烟工作,还经常参与接待外宾等活动,忙得废寝忘食、不亦乐乎。他们所以要当志愿者,都说是为了实现一个心愿:“趁有生之年,为民服务。”来访的美国朋友称赞我校是一所“神奇的大学”。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如优美的校园环境、齐备的教学设施、多彩的成果展示,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师和专心致志的学员,这些其实都还是一层外在的华丽表象。只有在老年大学里呆久了,在与广大师生的朝夕相处中,你才能慢慢感受到老年大学的精气神,才能真正了解到老年大学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所“求知的学园”,更是“长者的精神家园”,老年大学师生身上的“长者风范”是最值得珍重的社会财富。

倡导长者风范,不但有利于个人素养的提升,增添了家庭生活的幸福,还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在倡导长者风范的过程中,始终相信一点,那就是有耕耘就会有收获。重要的是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要坚持探索、不断实践。

三、思考:我们想做得更好

10年倡导长者风范的历程,让我们感到很欣慰,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1.老年教育要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

长期以来,老年教育究竟姓什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老年教育”,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老年教育姓“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老年教育虽有其特殊性,但也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老年教育如何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为先”的方针,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立德树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人的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老年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长者的精神家园”里不全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我们老年大学,教室里抢座位、走廊里大声喧哗、学员间闹矛盾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老年大学没有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没有德育课程,但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老年大学里的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应该怎样开展?我们的思考是,可以也应该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里,但更需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在平等、尊重、关爱的氛围中进行,不讲大道理,不作简单说教,不搞运动,不搞训导。要从正面、积极地去引导,引导学员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这是自身的需求,是为了使人生更美好,也是自己可以努力做到的。这样,学员就会慢慢地产生热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进去。

2.老年教育要实践“积极老龄化”的理念

“积极老龄化”是联合国在1991年12月就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内涵可概括为“健康、参与、保障”三点,其核心思想是引导全社会接纳老年人,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为社会继续作出贡献。“积极老龄化”旨在使老年人在融入社会、老有所为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权益、需求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保障,能够健康地有尊严地安度晚年,使社会更加和谐。

积极老龄化理论是应对和解决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战略。老年教育能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的思考是,老年教育不仅要为老年人的“自我充实”搭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还要为老年人“寻求和发展为社会服务的机会,并以志愿工作者的身份担任与其兴趣和能力相称的职务”创造条件。我们在倡导长者风范的活动中感受到,老年学员的长者风范不仅表现在好学不倦、自强不息上,而且更显露于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中。班长们为教师和学员热情服务,志愿者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有所成的学员为社区和社会服务,如担任社区学校老师、当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等,都是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老年大学也应该成为老年人服务社会的“孵化器”。我们还要把上海老年大学办成老年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培训基地。学习与奉献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两个支柱,老年大学不仅要成为长者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家园”,而且也应该成为长者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的培训基地。

老年大学就像一片沃土,让老树重现生机,绽放新芽,吐露芬芳。一个“长者”就是一颗文明的种子,将会在家庭、社区生根、开花、结果。众多“长者”汇聚起来,就如一股扑面的春风,为社会和谐带来生机与活力。我们衷心希望,让“长者风范”之花在老年大学盛开,让文明和谐之风吹遍神州大地。这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目的,也是我们这些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