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清明”时节,思念革命先烈,思念长者与先辈,思念兄弟朋友,思念农场里已经去世的战友,也思念著名作者——史铁生和敬爱的母亲。今日在一起共赏析谈观后感佳作《我与地坛》一文,颇有深刻意义。
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整个篇幅通俗易懂,却要反复多读几遍,才能迎刃而解它的深刻内涵,是部贴近平民的作品。文章以情景交融为一体,主要折射出人性与生死离别,母儿之情。以及园内人情交往,知解民情与社会现象。哲理、思想性丰富而强烈,值得认真拜读。
我与作者相比,各自经历中有共同点,唯一不同点,我比他幸运得多。我们同是下乡知青,就是在祖国不同的地方罢了。返城后,也分配进街道生产组就业,当时社会上被称为“三等公民”。作者比我坚强,比我有毅力。“人残,志不残”,有欲望,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以地坛为伴,从荒僻中寻觅创作灵感与感悟。他为“写作而活着,活着为的是写作”,写出亮丽的作品来,与读者共享。顽强地生存,为写作与病魔作斗争,本就是一种精神。力量之源,巨大能量追求的动力,去克服、挑战困难与压力。朗读他的作品,他的精神感染和促进我的后半辈子生活安排。
铁生别具一格地采用,譬如:写四季,以时间对应季节;以声响对应四季;以心绪对应四季;以艺术形式对应四季;层层递升一年四季变更,他观察得那么仔细,知识层面宽广。深沉暗示人生描绘如四季,珍惜自己的生世时光,以每个不同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处事而已。
地坛是小社会,流动的游客人群,从人群中反应出社会问题。作者以弱智小姑娘,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对老人,中年女工程师,长跑爱好者为游客代表为线索,透视各个层面的人群生活,也是作者多层次交往朋友,坦述个人的生活态度。作者最同情弱智小姑娘,处于同一个阶层,赋予强烈的同情心。从而政府、社会缺乏关爱,呼吁社会应从各方面关怀弱势群体。我在上图交了几个盲人朋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时常心灵沟通,他们把我当朋友,我也把他们当兄弟般亲近。
地坛是座古祭坛,作者几乎与它天天朝夕相处,面对它浮想联翩,给予他丰富的创作灵感。上帝安排极公平,人出身家庭无法选择,死亡之路,人人都必须面对。人生短暂,就像“白驹过隙”瞬间,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以人为善,多做仁事,求一生平安。
母爱是极其伟大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前呼后应,谈及母亲的身躯,母亲知晓儿子的心,儿子也了解母亲的心。我回眸当时下乡到黑龙江农场的时候,我每回从黑龙江返沪探亲,一跨进门槛,我母亲就眉开眼笑,在生活上尽管满足我需求,给我做好吃的,添置新衣。还劝我最好春节回沪,可多吃点。可每次临走,整理行李的时候,母亲一股劲地往我包里塞东西,送我出家门,泪流满面,再三嘱咐我明年早点回家。我也能理解母亲之心,母爱的伟大。
人活着就是一口气,此口气就是精神,人为精神、情感而活着,其次就是为事业、爱好、兴趣而活着。史铁生别无追求,他为“写作而活着,活着为写作”,这是他理想与境界。也是他为生命而抗争。朗读多遍史铁生《我与地坛》感触极深,哲理、思想极强、内涵之丰富,内心世界流露,值得反复阅读。
史铁生对于死亡观,又坦露出低沉的一面,又有乐观的一面,给予读者思索。我有我的死亡观,活着对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死后把遗身捐献给医疗事业,生与死都奉献给社会,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