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老年教育实践研究与学术研究十五年

发布者: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剑杰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0-18浏览次数:10

今年,我出版了一部专著《从老年教育的实践探索到学科建构》。它是以我在老年教育战线上工作十五年来所写的论文、报告、讲话、评论、报道等60多篇材料为资源,按照其内容的内在逻辑,分成章节,编撰而成的。我在此书的引言里,回顾了十五年来参与老年教育实践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历程。


 一、2001-2004年:“金陵十姐妹”事迹引我沉入实践研究

 我在职时,曾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授,又被聘为东南大学客座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之后,出任南京市委党校副教育长、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和党组书记,创办《南京社会科学》杂志。我1997年退休后,担任了金陵老年大学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但实际上是从2001年起,才全力承担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

 此时,我最想做的,是沉入学员生活和教学实践,从中提出理论研究课题,引出促进实践发展的见地。得知绘画社团“金陵十姐妹”的事迹后,我就联合学校“教育研究室”的邵景元、金家鼐,组成三人研究组,跟踪调研。跟十姐妹座谈的最深印象是,她们都攀上了人生的更高境界。一位大姐出身书香门第,做了一辈子工人,加入“金陵十姐妹”,其绘画潜能被发掘,作品日益成熟雅致,心态也从自卑变成自信、变成自豪。我们研究认为,老年教育的本质决不只是在学习中度日,而是要在学习中提高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

 之后,根据学校的需要,我们的理论研究关注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2002年,学校召开了以“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研讨会。2003年,我在文史系开办哲学班,亲自授课。2004年,我选择文史系作教学调研,每周听课一次,并在课间跟教师学员交谈,多次召开座谈会,探讨教学规律。2005年,我在《金陵老年大学学报》第二期上发表了调查报告《高水平的求知,高质量的教学》。2006年,促成了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研究院的建立。


 二、2005-2007年:研究视野扩展到全国

 2005年11月,我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协会副会长。之后,常务理事会决定成立“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以取代此前的“理论研究委员会”,由我兼任主任。名称的改变,也意味着职能的转换——要以学术研究为率领来开展全部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的规范,先是建立“范畴”,进而提出“学理”,再进展到形成“学说”,学说成熟起来就能建构“学科”。2006年,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在南京召开成立会议,依照学术规范要求,制订了“任期工作目标”。六年努力的结果,是在2012年完成了“两化”、“两基”、“两学”六大课题的研究。“两化”,是指“中国特色老年大学规范化研究”和“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两基”,是指“发展农村老年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和“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与建设学习型城市研究”;“两学”,是指“构建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可行性研究”、和“中国老年教育学的构架和内涵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说明,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的研究是基本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是直接指导实践的实践研究和为实践研究奠定原理基础的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在此期间,我倡议建立“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由承办“研究基地”的老年大学牵头组织课题组。前后大约开了18次研讨会。我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几乎参加了所有会议,同课题组同志们一起研究,提出见解。

 在集中注意力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下,学术委员会工作的另外两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引领群众性理论研究的开展和如何促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决定,继续办好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两年一度的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通过征文、评选、开交流、综合报告、会议小结等多种方式实现“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开办两年一度的全国老年大学校长研修班,通过协会领导讲话、邀请专家学者报告、与会校长交流等方式,让研究成果“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一部署坚持至今。从2006年算起,共组织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五次,举办全国老年大学校长研修班四次,成效显著,广受欢迎。我每次都参与其中,作了学术报告。这既是我自己学习钻研的过程,也是为老年教育发展奉献微力的宝贵机会。


 三、2008-2009年:“三个圈层”研究格局形成对校本研究的保障

 金陵老年大学承担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的任务后,如何处理全国性问题研究和校本研究的关系问题,摆在了面前。我倡导将“校本研究”概念引入学校,从而提出,我校的理论研究有“三个圈层”:以校本研究为核心(为基础、为首选)、以地区研究为中介、以全国性问题研究为光荣责任。为此,我校建立了校本研究的相关制度。一是校本研讨会制度。每两年举办一次校本研讨会,规定其“前联系”、“中联系”、“后联系”的准备程序、研讨程序、成果转化程序。二是课题研究制度。每年做1~2个意义重大的课题,规定了立项、研究、验收的各项规则。三是编辑出版报刊。创办《金陵老年大学报》(月报),进一步办好《金陵老年大学学报》(半年刊)、《实践与探索》(年刊)。其中,《金陵老年大学学报》设有“校本研究”、“系主任论坛”、“教师论苑”、“学员心语”等专栏,长年坚持;其余报刊均为校本报刊。这对于促进老年教育理论和本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

 校本研究的保障还在于坚持“全员研究”,即校领导带头研究,理论处组织研究,各系、处、室开展研究,全校人员参与研究。学校工作有三件大事——教学、科研、管理。由于有了全员研究,教学研究自然处在中心地位,管理研究自然起到了保障作用。我们还把全员研究的成果编著出版。2008年,我们收集整理了建校后全校人员撰写的90篇论文,按其内容的逻辑划分和联系,编辑出版了《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一书。这部名副其实的“集体智慧结晶”的大书,是全国老年大学系统中第一本研究老年教育学的专著,赢得大批读者,获得学界好评,并在2010年荣获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我本人承担了全国老年教育研究的组织工作,承担牵头研究一系列学术课题、起草大量报告和撰写重要学术论文等繁重任务,但仍下决心不脱离教学实践。我的做法,一是坚持在文史系开设哲学课程。2009-2010年,我开讲“中外哲学名篇选读”,共讲中外古今60位哲学家的各一个短篇;2012-2013年,我讲授了《人生哲学》40讲。二是利用一切机会参与教学研究。我特别支持张中强副校长建立的“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并积极参加。其分系听取汇报、就地发表评论、把教学检查过程办成教学研究过程的做法,我认为是高明的。我把我的体会在会议上报告给教学人员,要求在《学报》上发表教务处的综合汇报材料。我还撰写梳理教学研究成果的文章,作系统的报道,并参与教学研究文章的修改工作。


 四、2010-2012年:接过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愿望之棒

 我从1999年起逐渐专注于老年教育研究后,阅读了之前编辑出版的校刊《实践与探索》。罗炳权老领导《创立老年教育学——充实老年学理论体系》和《再论创立老年教育学》的两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我在2006年4月的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在五年任期内启动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工程,提议获得通过。 2007年1月,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可行性研究”开题会。与会专家认为,在以老年大学教育为主要对象的前提下,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具有可行性。2008年9月,罗老和我共同主编出版《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一书。2010年,学术委员会建立“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组,经过三次研讨会,于2011年12月结题,撰写出版了同名专著。正如结题会上专家所言,此书以28年老年教育生动实践为源泉、以广大老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为资料。它的出版,奠定了中国老年教育学的坚实基础。

 老年教育实践的深入展开,引发学界对许多本质性问题的思考。2010年在辽宁沈阳召开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九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以及2011年在陕西西安举办的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三次校长研修班,比较集中地探讨了老年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理念体系的建构问题。聚焦在三个方面。第一,老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有的说是“按需教育”,有的说是“素质教育”,有的说是“休闲教育”,有的说是“生命教育”。我在2010年第九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提出,这四个提法各有其理由,实际上是老年教育本质的四个层次。生命教育揭示了老年教育的深层本质——老年教育说到底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提升老年人的生命价值、美化老年人的生命体验。第二,老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的说是“健康快乐”,有的说是“文化养老”,有的说是“潜能开发”,有的说是“价值实现”(圆人生之梦)。最近,我在宁波老年大学讲课,也以层次性整合来看待这四个目的论。实际的情况是,初入学者往往是为“健康快乐”而学;积累下来,他们的想法就会进展到“文化养老”;部分学员很快发现,种种潜能在学习中得到开发——自己的知识更新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提升了,这就表现出老年教育有帮助老年人成能、成才、成家的意义;这时,他们的目的就上升到“价值自我实现”的高度。第三,老年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有的主张“以社会为价值本位”,认为老年教育要为社会培养现代老人,老年学员要把“为社会服务”放在首要地位;有的主张老年人为社会服务了一辈子,离退休后应该为自己而学习,就是说,老年教育要“以个人为价值本位”。我的看法是,应该实行双重价值本位,而二者关系的处置权当属于老年人个人。老年人进入了自由状态,他们应当拥有完全的自主选择的权利;然而,人的个体自由选择,会受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深受集体主义文化教育和感染的中国老年人,他们会把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选项。

 在老年教育学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学术委员会还致力于中国老年教育核心理念的概括。第一个概括这一核心理念的是“中国特色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他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提出了一个中心有圈层、有总则分层次的老年教育核心理念体系表述。我在2011年第三次校长研修班上将之调整为:“在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指导下,坚持‘提高素质、完善生命”的老年教育本质,把握‘康乐进取、参与发展’的老年教育目的,实行‘按需施教、创新教学’的教育教学原则,落实‘自主教育、积极引导’的老年教育要求,为办成‘人民满意的老年教育’和‘老年人享受自由幸福生活的老年教育’而不懈努力。”


 五、2013-2014年:老年大学的明晰方向、总结经验、创新制度、立章治理成为老年教育实践研究的聚焦点

 我在金陵老年大学工作,我们参与的社团又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这样,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自然更关注老年大学自身建设的研究。前面讲过的上届学术委员会的“两化”、“两基”、“两学”的课题研究。“两化”是研究老年大学的,“两基”则研究基层老年教育的发展,“两学”开拓了涵盖“两化”、“两基”的学术研究。2012年8月,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在长春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我不再担任协会副会长,但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中继续做主任。这一届学术委员会把工作重点转向老年大学建设的研究。从课题的设置上看,“中国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老年大学制度创新研究”、“中国老年大学‘开门办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是为了引领老年大学的工作的。这一期间的研讨会和研修班也都侧重于老年大学工作创新的研究。特别是2014年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11次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更以老年大学建设为主题。研究的结果达到四个意图:第一,明晰方向。这就是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促进老年大学发展的总纲。第二,总结经验。如同我在第11次理论研讨会的报告中所说的,要正确处理老年大学办学中的“十大关系”。第三,创新制度。老年大学长期实践中被证明正确的做法,必须转化为制度。实践的创新只有转化为制度的创新才能坚持下去。第四,建章立制。“制度创新”课题研究提出,要像普通高校那样,写出老年大学的《章程》,达到全面的依法治校。

 为了促进老年大学的建设,本届学术委员会决定开展“五个十工程”,即选择省、地、县、区各十所老年大学,另选十个社区老年教育全覆盖的县或区,作为案例,以《纪实》材料,全面描绘学校历史和现状、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成就、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进展。这样,可供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供深入总结各个层次老年大学的办学经验。“五个十工程”的前两个项目,“省(市,含副省的市)校项目”和“地(市)校项目”已经完成,前者以《中国教育战线的异军突起》、后者以《地市老年教育的群星灿烂》为名即将问世。两书的《共同报告》总结办学经验,接近揭示这两级老年大学的办学规律。

 在对老年大学办学经验的总结和办学规律的探索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受到特别的关注。首先,在“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课题成果中,纳入了“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专章,同“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德育论”、“管理论”并列。专章由校园文化研究开展得最早的武汉老年大学撰写,有着较高的质量。其次,第十次“全国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和第四次“全国老年大学校长研修班”达成共识: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的老年大学应当实行“一体两翼”的思路。“一体”,是指办好“人民满意的老年大学”,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两翼”,一是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特别是为创新社会管理发挥老年大学和老年学员的作用,二是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以老年大学的文化教育、文化活动、文化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作出贡献。第三,总结和推广福建的经验,在各个老年大学内,推行“课堂教学和教学班活动”与“校园文化和学员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在校外,发挥各个老年大学的学员社团的作用,为五大建设作出贡献,让上面所说的“两翼”高高飞翔。第四,在参与编制《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向教育部推荐福建经验,提出老年大学教育“两个渠道”(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第二渠道)的观点。最后,《规划》将“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结合,教学班级和学员社团相结合”写入“创新教育方式”的一节中。

 对于研究老年大学办学经验、办学规律这件事,金陵老年大学热烈响应,积极参与。由我牵头,多人合作,为“省级副省级老年大学项目”,写了题为“老年人圆梦的地方”的金陵老年大学纪实;为纪念金陵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组织编撰出版《老年教育的实践探索》,同2008年编成并出版的《老年教育学学理探索》形成“姊妹篇”,交相辉映。


 六、2014-2016年:参与编制《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促成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运用,推进“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

 这几年,“老年大学课堂一座难求”的呼声四起,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半月谈》在内的舆论界也在大声呼吁。2014年9月6日,刘延东副总理对此作出批示:“请教育部组织专门班子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党组提议以编制“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的方式,系统解决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9月18日,教育部邀请各涉老涉教部委负责人和各方面专家学者开会,要求开展课题研究,为《规划》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和法理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副会长袁新立把教育部分配的两个课题——“全国老年教育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未来构想”和“老年大学的转型发展”的研究交给学术委员会操作。依赖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办公室长期调查积累的完整资料和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在11月准时将课题报告提交教育部。此后,教育部多次召开编制工作会议,各次文稿均发给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所属学术委员会并征求意见,我们确也负责任地提出一系列意见。其中,被教育部接受并写入《规划》稿的有,将“不断提高老年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写入“指导原则”;将“形成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写入“主要任务”;将“发挥党委政府办老年大学在地区内的协调指导作用”写入“老年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将“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结合、系班教学组织和学员群团结合”写入“丰富教学方式”;将建设“老年教育研究基地”的任务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赋予“省级、副省级老年大学”,(实际上承认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已建9个“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国家级研究基地的功能。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组织开展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等来了一次成果转化的大好机会。

 在2015-2016年的工作中,介入中国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工程,启动《老年教育学(协会版)》的撰写工作成为“重头戏”。

 2012年拟定的并经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常务理事会批准的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新五年“任期工作目标”规定:“在老年教育学学科建构上取得突破,力争在《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的基础上,写出具有教材性质的中国老年教育学著作。”2014年5月,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高峰论坛”上,我发表了“坚守政治承认,促成行政承认,力争学术承认”的讲演,指出,2010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写入了“重视老年教育”,解决了党中央对老年教育的政治承认问题,现在要做的是“坚守”。国务院尚未为老年教育发出规划一类的文件,行政承认问题尚待解决。至于学术承认,很大程度上是全国教育界对老年教育的接纳问题。我认为,“学术承认的标志是老年教育学学科的建构”。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实际上已经在牵头编制《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5-2020年)》了。《规划》中规定了需“形成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的任务。这样,一旦这部《规划》发布,则对老年教育的行政承认和学术承认将一举解决。我已起草好《老年教育学(协会版)》的四级提纲,将全书分为“老年教育的教育哲学编”、“老年教育的基本原理编”、“老年教育的分支理论编”、“老年教育的发展研究编”。当年12月,在上海老年大学举办的教育学者座谈会上,与会者对这份提纲提出大量修改意见,特别强调,对老年教育学,要论述它同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关系,要贯彻终身教育的人本思想;老年教育学要突破老年大学教育学的框架,面向老年教育的整体,反映多元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这个座谈会打响了《老年教育学(协会版)》撰写工作的第一炮。

 2016年1月18-19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开展老年教育学学科体系研究工作的决定》。现在,研究工作班子正在组建,第一次研究工作会议的筹备加快步伐。一部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学术委员会集体撰写的、其学理从中国老年教育实践中升华而出的教育学专著将在一年后问世。相信这部书对于老年教育学学科在中国的形成会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作者单位:金陵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