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欣赏交响乐,喜爱音乐的人们都有不同的经历、感受和美好的记忆。在我的印象中,少年时代第一次耳闻目睹的交响乐《红旗颂》,仍记忆犹新,至今难以忘怀。
1965年的夏天,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隆重开幕,l6岁的我跟随当音乐教师的兄长,乘坐24路电车去上海文化广场观看演出。当时,上海除了上海音乐厅,文化广场是可以容纳观众最多的音乐剧场了,一场演出大约有七八千名观众吧,算得上是盛况空前。
记得大哥对我说,“这次演出的是交响乐,你要好好听。”大幕拉开后,只见灯光明亮,舞台上整齐地排列着许多演奏家,有拉小提琴、大提琴的,有吹笛子、吹喇叭(小号),吹黑管(单簧管双簧管)的,敲锣打鼓的,还有弹钢琴的等等,大概是近百入的乐队,很有气势。舞台正前方站着一位中年的指挥家。说来有点好奇,我是第一次在剧场听到这样美妙又激动人心的音乐,全曲从头到尾没有歌唱、没有解说,只有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场内观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曲终谢幕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欢声雷动。事后我才知道,当时的演出阵容十分庞大,节目说明书上印着:管弦乐序曲《红旗颂》;
作曲吕其明;指挥陈传熙;乐队是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可谓上海的一流水平。
不知为什么,自从听过《红旗颂》后,我就一直喜爱听交响乐,每次从收音机中听到《红旗颂》的旋律,就会很兴奋,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反复聆听的次数多了,我也渐渐了解这首音乐的内涵,学会欣赏其他的交响乐。现在,我更清楚地知道:当年《红旗颂》的青年作曲家,激情满怀地赞颂了象征革命和胜利的红旗,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是引子,嘹亮的小号奏出以国歌为旋律的号角音调,伴以长笛,短笛,双簧管吹奏,小提琴滚动的平行七和弦音型演奏,展现出彩霞满天,红旗如海,人群如潮的壮丽图景。圆号将国歌音调反复演奏,显得格外庄严,大号及低音弦乐器奏出国歌首句的音调,引出了以弦乐器演奏的红旗主题,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清脆的钢琴和弦及木管音型伴随,给人带来生气盎然的感受,联想l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天安门前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情景在眼前呈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在耳边回响。红旗主题在提高一个大二度又一次响起,音乐更为激越高扬,人们的热情也随之奔腾激荡。乐曲的中部(展开部)抒情的主题保持相同的旋律,通过速度的加快,附点音符的插入,变成了一首铿锵有力的进行曲,象征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一往无前的雄壮步伐。乐曲进入再现部,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气壮山河的最高潮,大有催人奋进之感。
可以说,正是这首《红旗颂》,不断鼓舞着我上进,每当我学习工作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仿佛耳旁会响起《红旗颂》的旋律,就会浑身充满力量,勇敢面对,努力去克服困难,争取新的进步,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共党员和企业干部。我们这一代共和国的同龄人,完全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长期受到党和人民的培养,我们的命运与前途与红旗主题紧密相连。这首曲子是作曲家为新中国写的,也是为我们这一代人写的呵!这也许就是我喜爱《红旗颂》的主要原因吧。
现在我己退休,有幸进入上海开放大学钢琴系大专班学习,通过上海音乐学院邹彦教授的讲课,我较为系统了解了关于交响乐曲和交响乐队,以及各种器乐的专业知识,尤其是邹教授介绍的许多著名交响音乐作曲家和他们创作的爱国主义主题作品,例如:俄国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庄严序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捷克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还有中国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等,都是难得的爱国主题佳作,每次欣赏聆听,都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交响乐具有最深刻的内容,它是音乐王国的统帅。”肖斯塔科维奇说得真好!我相信,世上喜爱交响乐的人会越来越多,如能真正读懂它必将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