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大学葫芦丝演奏队是在校注册登记的群众团体组织,队长是器乐系“班长联谊会”的会长史忠泽,高级专业演员杨乾华老师被邀请为艺术指导,葫芦丝爱好者和学习尖子是演奏队的中坚,大家为了快乐晚年学习葫芦丝,为了奉献社会走进葫芦丝演奏队,他们自筹资金、自我管理;他们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他们不计报酬为敬老院、社区、学校等演出;丰富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他们在实践中熔铸长者风范。 唐力仁,演奏队总管,事无巨细,事必亲躬,租借场地、服装,计划编排节目,通知各种活动,亲力亲为参加排练演出。她患有腿疾,经常要上医院电疗、打针、配药,就利用打点滴的间隙发短信、打电话,了解情况,布置工作,还不忘提醒队员穿衣带伞,抵寒防雨,虽然有些婆婆妈妈,但却面面俱到; 季常明,演奏队技术指导,接到排练任务,首先领会曲目精神,理解曲境曲情曲意,作曲者思想情感,然后带领队员跟随伴奏唱熟曲谱,手把手地教授技巧、纠正动作、指挥队形舞步,直到排练成功; 姚玲娣、鲍包娟是葫芦丝队的活跃分子,有舞蹈天分,她们现学现教,毫无保留地将舞蹈老师的动作模仿传授给队员们,效率极高; 易苇,利用计算机和英特网,下载资料、分发乐谱、编排节目、运用非线性技术编辑演出伴奏优盘,使演出节目完整无憾; 秦红英,每次演出都带来自己用的高档化妆品,许多还是法国进口货,她说为了安全健康、保证质量而毫不吝惜。男队员平时不修边幅上场也较马虎,她为他们化妆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硬是把他们“修理”得服服帖帖; 演奏队里这些老年人都有家室,有些还有了第三代,家务事和帮带第三代的任务比较重。他们安排好家务挤出时间参加排练,遇到时间冲突他们带着任务在家练习,不耽误全队进度。演奏队的新队员,虽然技艺稍逊,表演上空白,为了跟上全队水平,他们认真排练,虚心请教,常常练得嘴唇发酸,手指出汗,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已经可以与老队员一起排练,一起上台演奏。 一次偶然机会,葫芦丝演奏队初露峥嵘。熊校长带领校各演出队慰问上海市第一福利院,葫芦丝特有的优柔、圆润、细腻、甜美的乐声,打动了老人们,余音绕梁,掌声雷动,再来一个的呼声不断,葫芦丝演奏队又表演了合奏加独奏,还是欲罢不能。熊校长对器乐系主任方帼萍说:这么好的节目,为什么不在庆十八大时演出?听似责怪,实是惊喜。 2013年春节前夕,葫芦丝演奏队赴徐汇区张家浜居委与居民联欢,表演的是《月光下的凤尾竹》和《情深意长》。两首曲目意境迥然,却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独具匠心。《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情,《情深意长》是义,两者在感情深处是相通的,宛如两者的两滴热血自然相融。 当时,同一时间里安排了两场演出,另一场是在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安排在各自的压轴演出。张家浜的表演还在进行,活动中心的催促铃声就不停响起。救场如救火,队员们谢幕下台,套上便装,带着戏妆,跟着杨老师抄近路鱼贯疾行。两地虽然只有一公里,队员们快步小跑起来,身体较好的队员抢过身体较弱的背包,还互相搀扶着、鼓励着、坚持跟着队伍前进。伴奏音乐响起时,队员们全部赶到,演出效果异常好。 在老年福利院的演出,葫芦丝演奏队又被安排在压轴演出。队员们自购的崭新绚丽的傣族舞台服装,活泼新颖的简单舞步造型,频谱丰富的伴奏带,悦耳动听的葫芦丝,有声有色,震撼全场,掌声经久不息,主持人乘势要求再来一个,并且以报幕形式向会场作了宣告。葫芦丝演奏队成立时间不长,只排练了一档节目,没有思想准备,突如其来的报幕,大家有点懵,杨老师和唐总管临时决定上《瑶族舞曲》,这曲目大家并不陌生,问题是该曲有几种版本,吹法不同,不作统一,不经排练,也没有优盘伴奏音乐的呵护,各人一个葫芦丝,各吹各的调,就会乱套出洋相。商量是来不及了,只见季常明一个转身,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大家立即明白,跟着他吹不会错。队员们瞄着季指导的指法,形体摇摆节奏,甚至表情来判断曲谱的进展,居然丝毫不差,完整无误,比排练时还要整齐动听。 上海老年大学葫芦丝演奏队是一支新生力量,初露峥嵘便赢得掌声一片,但他们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磨练,更需要关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