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要担当办好老年大学的重任
2016-01-26
上海师范大学于1997年6月起举办老年大学,刚开办时仅有7个班级,204个老年学员。在市老年大学领导下,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目前已发展到184个班级,近7000(人次)老年学员,成为上海高校系统规模最大的一所老年大学分校。并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大学”、“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 “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大学”和“上海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 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办老年大学,怎样办老年大学?17年来,我们经历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 一、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办老年大学 对于高等学校要不要办老年大学?在社会上和学校内部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高等学校是由国家投资、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学校教育资源有限,要用在刀刃上,“办老年大学是资源流失”,“是不务正业”。在上师大办老年大学最早是我提议的。长期以来,我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来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教育阶段,再到普及教育阶段,这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主要担负培养高素质精英人才;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以后,老年教育不仅成为必须,而且成为可能,它既是社会老年化的必然产物,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只能用于青年人的培养,不可能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老年教育,但是到大众教育阶段以后,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了,可以拿出一部分资源以及通过挖掘潜力来用于老年教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访问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时,考察过他们的老年教育,发现许多大学都有老年教育,很受启发。美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就重视老年教育,但刚开始也是有争议的。当时正在宣传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即“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教育是发展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凸显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于是有人主张,发展人力资本,应该把高等教育资源用于年轻人身上,如果用于老年教育是不值得的, 是资源浪费。对老年人来说,只要把福利搞搞好就可以了。到了七十年代,美国认识到, 不能只关注老年人的医疗,福利,也要关注老年人的发展, 给予受教育权益,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继续为社会服务。因此提倡大力开展老年教育,发动社区、民间团体、高等学校开展老年教育。于是,许多著名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规定国立大学允许老年人参加课裎学习, 享受免费或减费听课。斯坦福大学等名校还建立老年寄宿学校、老年游学营,供老年人居住, 方便老年人来校学习。英国是老年化最早的国家,也是老年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英国除了有著名的开放大学、笫三年龄大学,为退休后老人提供学习场所外,许多全日制高校都提供校外成人教育, 供老年学员长期或短期就读, 也可以免费旁听大学课程,可以获取学分和学位,满足老年人对各种学习的需求。日本的高校都是对老年人开放的,另外,各地还建立了高水准的老年大学。他们的观点是,多建一所老年学校, 如同少建一所老人医院,老年人身体好了,不仅減轻了国家医药费的负担,而且还可以让他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创造财富。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化以后,十分重视老年教育,高等学校成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基地。 上海早在1979年就率先进入老年化社会了,八十年代中期建立了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上海老年大学等4所市属老年大学,这是很有远见的举措。但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老年离退休干部、教师和职工的学习需求。当时我在上海大学担任常务副校长,曾走访过几所老年大学,亲眼目睹老年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位老年学员说:“我到老年大学学习,是为了吸收新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教育第三代”;还有一位老年学员说:“我一辈子没有机会上大学,现在想感受一下大学生活”,听了以后深受感动。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我国老年教育做出一份贡献,应该把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借鉴到我国来。 不久终于有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机会。1996年6月,我被调到上海师大担任校长。上师大专业多、校园大、交通方便,很适合办老年大学。于是我提出创办上海老年大学上师大分校。刚开始,校内有不同看法,什么“不务正业” 论,“教育资源流失” 论等不迳而走,有人说:“老年教育是政府的事情,社区的事情”,这观点貌似有理,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思维观念,美国在五十年前也有过这样观点, 现已不符合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的实际。九十年代,上海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的后期,全市有60多所大学,仅211工程重点大学就有10所,地方高校有40多所,新建民办高校有10余所,高等教育资源很丰富,潜力很大。上海师大是非211工程大学,属地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为地方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大众教育服务。高等学校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包括为地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为促进学习化社会服务,为老年教育服务。按各类高校的分工来看,重点大学应多承担一些拔尖创新人才、高端人才的培养,多承担一些国家重点科技项目;而地方高校应多承担一些大众化教育任务,包括为基础教育、为老年教育服务的任务。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服务,这同样是对社会、对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并非“不务正业”。大学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不要什么事都推向政府,推给社区。事实证明,仅靠政府办凢所老年大学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老年人的需求, 仅靠社区办老年学校,也远远满足不了各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我们首先在领导班子里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变精英教育思维为大众教育思维, 明确学校定位和大学责任。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还学习了中央一系列关于老年教育的文件,更坚定了办老年大学的决心和信心。1994年,中央七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老龄工作发展纲要》指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成为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教育权益保障法》提出:“老年人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党和政府就提出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办好各类老年学校,要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益。作为地方高等院校举办老年大学,这是党和政府的要求,是保障老年人权益的需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国际上来看,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联合国成教局局长的保罗?朗格朗就提出“终身教育”理念,“教育必须持续地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持续性”。随后,终身教育及与其相关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相继而生。1973年,法国诞生了世界第一所老年大学。因此,高校举办老年大学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为老年教育做出积极贡献。经过半年多的筹备,上海市老年大学上师大分校终于在1997年夏成立了。 二、怎样办好老年大学。 第一,学校领导重视,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上师大党政领导统一认识后,对办老年大学高度重视,把举办老年大学当作公益性教育活动,对学员收取较低的学费,多数课程每学期仅收150元左右,虽然按成本核算是入不敷出,但学校领导看重于社会效益,认识到办好老年大学不仅是满足老年人的求知求乐需求,而且是为老年人的健康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多做有益的事。 我在位期间,积极支持和扶持老年大学,把老年大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前提下,尽可能为老年大学提供教学和活动用房,并减免房租和水电费。在办学中遇到困难,也由我出面协调,及时帮助解决。我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任接的三任书记、校长都延续了扶持老年大学的优惠政策,学校拨出部分教室、体操房、多功能厅供老年大学使用,将老年大学的课程纳入学校的统一排课系统,由教务处统一协调。老年大学使用的教室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室套用,资源共享。现在老年大学借用学校教室约1000平方米,使用173学时;借用体育学院体操房200平方米,校工会多功能厅100多平方米,使用四个半天;老年大学自有两间专用钢琴教室共150平方米,有40架数码钢琴;还有通用教室2间,共80平方米,多功能厅80多平方米。 由于老年大学是在环境优美的上师大校园内,老年学员可以分享校园的美景,可以自由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并与外国留学生交流;老年学员的摄影作品、书画作品也经常在校园内展出,与大学生同堂交流切磋;学校的餐厅都向老年人开放,为老年学员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老年学员的良好学风也激励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 现任党委书记陆建非明确指出:“上海师大老年大学是上海师大的一个组成部分。老年大学要聚焦教师、教材、教程、教法;老年大学要稳定规模,提升质量,凝练品牌。” 第二,要有一位好校长和好的工作班子。上师大老年大学的三任校长都是经过反复酝酿,严格挑选的。他们是刚从校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他们有共同特点:一是懂教育,爱教育,爱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当作自己的事业,非常投入,不辞辛劳;二是了解校情和学校资源,有广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办事方便;三是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人格魅力,由于刚退下来,余热、余威尚在,气场仍然很强,有亲和力、感召力。三位校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要建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目前办学人员仅有13人,没有正式编制,基本上是上师大退休教职工,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他们在上师大教学和行政管理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熟悉教学事务,有一定的管理经验,责任感强,办事效率高,将七千人次规模的老年大学管理得秩序井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老年大学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规章制度,共有四个部分,34个文件,69门正规课程,并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学员对老年大学的管理工作满意度很高,据抽样调查,98%的老年学员对学校管理工作表示“很满意”和“满意”。 第三,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上师大老年大学学员从整体上来说层次比较高,对高等院校办老年大学的期望值也比较高,不少人放弃了离家近的社区学校,专程到上师大老年大学来学习。但是老年大学的学员构成比较复杂,需求及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据调查,上师大老年大学学员中,教师、科技人员、医生占50%,职员占30%,工人占6%,其他职业者占14%。从学历层次看,大学占54%,高中占29%,初中占4%,其他占8%。学员中有科学家,有航天航空高级工程师,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退休职工。因此,必须有一支能胜任老年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对任课教师的挑选是严格的,不仅要求专业知识精深、教学方法生动活泼,而且有良好的师德。现有的70多名教师中,60%以上是上师大在职和退休教师,以及优秀的高年级研究生。广大教师渊博的知识、生动幽默的讲课、严谨的教学态度,深受广大老年学员喜爱。经调查,上师大老年大学学员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满意”的占50.7%,“满意”的占49.3%,两项之和为百分之百。 第四,从老年学员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老年大学与普通高校不同,没有统一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全按照学员的需求和兴趣爱好组织班级教学,学员们的学习动机不尽相同。据调查,为了“充实生活”的占78%,为了“享受快乐”的占71%,为了“认识朋友”的占62%,为了“学习知识” 的占45%,为了“减缓衰退”的占33%。为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学校开设了语言类、文史类、书画类、摄影类、电脑类、戏剧类、钢琴类、舞蹈类、声乐类、器乐类、休闲和保健类等十大类共69门课程。好的教学内容取决于好的教材。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老年学员的需求,再确定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如声乐课朱老师,每次上课前,先了解学员们的需求,再挑选歌曲,既有中外经典歌曲,更多的是最近几年的新歌,老年学员非常喜欢。朱老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音乐方面报刊杂志,根据学员的特点,自选自编了老年大学声乐教材,其中编写的发声练习,非常适合老年学员的要求,学员易于掌握,教学效果很好。英语课徐老师采用《21世纪大学生实用英语》教材,但不是照本宣科。他说:“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必须先研究教材,然后根据老年大学学员的实际情况,增删教材内容。增加的东西要贴近老年人的生活,要新颖,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受到老年学员的欢迎。 第五,从老年学员特点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老年大学的教学方法必须从老年学员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 如上所述,老年学员的构成是多元的、复杂的,他们既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又有较强的自尊心。我们的任课教师必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员,尊重每一个学员,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让学员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从快乐中获取知识。有的教师采取赏识性教学,夸奖每一位有进步的学员,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采取课堂讨论式、互动式的、 慢节奏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在讲课时尽量放慢节奏和语速,讲了一段以后,不时地问学员,让他们自由回答、提问,看看他们反应如何,然后教师再作补充。师生互动,鼓励学员在课堂上发言,可促进他们认真听,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放慢节奏,让老年人有一个消化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减轻学员的压力,大多数课程不进行考核,而是采取汇报演出、技艺展示,包括书法展、绘画展等方式检验学员学习成果。有些课程用平时布置作业的方法,促进他们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 总之,老年大学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个性化,满足各种人的需求,让他们自己选择。从调查中发现,有60%的学员选“听老师讲授”,有40%的学员选“学员互相交流经验、心得”,有19%的学员选“围绕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有70%的学员选“老师示范,学生参与互动”,有16%的学员选“学习实践活动”,有14%的学员选“旅游和学习相结合”。由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员们对此表示“很满意”的占52.7 %,“比较满意”的占 46.7 %。 美国“老年教育之父”、密歇根大学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教授提出老年人的五类需求:应付的需求、表现的需求、贡献的需求、影响的需求、超越的需求。这与马斯洛提出的人的生理、安全、感情、价值、自我实现五大需求是一致的。麦氏理论促使美国老年教育从社会服务为主转为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为主。因此,我国应大力办好各类老年教育。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应为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敢于担当,努力办好老年大学,以满足老年人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帮助他们实现“贡献的需求、影响的需求、超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