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是生活指数,幸福有指数吗?回答是肯定的,但又不易表达。幸福这个慨念,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解释。幸福这个词,词典上是这么说的:幸运、福事之事。其实,幸福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可量化较易表达,但精神上千变万化表达起来复杂多了,前面讲“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解释”,大慨就是指这 。不过笔者以为,幸福就是物质或精神方面欲望得到满足。 托尔斯泰说:幸福在于爱和希望。司马迁讲: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几千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读书人一生追求。而匈牙利诗人裴多芬则认为,“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刚解放农民分到土地后,就有“三十亩地一条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幸福观。上世纪物质贫乏的年代,沪上恋人追求“三转一响、三十六条腿”。而华人首富李嘉诚谈到自已的幸福时说,能不带保镖一个人到公园转转,和游客聊聊天,那就是幸福。而今不少人把幸福定格在票子、房子、车子、位子和貌美的妻子“五子登科”上。 对幸福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有很大差别,还受到人生信仰、目标和理想的影响。 笔者认为,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虽然收入不高,房子也不大,至少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自由自在,可以晒晒太阳,不用考虑时间;可以任意出入公园,想和谁聊天,想聊多久也无人干预;无忧无忧无顾看看天上白云、地上绿草;条件稍好点还能外出作短途旅游。再退一步想想,我毕竟没有在医院躺着,身上插满管子忍受痛苦。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本来活得好好的,可他纵横攀比心理不平衡,缺乏平常心,始终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总觉得自己不幸福,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美国学者研究认为,“我们感受幸福的潜力有百分之50是天生的,百分之10与我们生活条件有关,但百分之40掌握我们自己手中。” 生命的过程就是寻找真理、追求幸福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道路漫长,富足幸福必须通过个人的努力去争取。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未来。在“明清哲人名录”里说:童年不宜过顺境,中年不宜过闲境,老年不宜过逆境。这三境勾勒出人生追求幸福的法则。童年是人格的磨合期,吃点苦、受点难,大有裨益;中年是奠定晚年安乐的基石,要多努力多积蓄;及至老年不必勉强自己冲锋陷阵、不遣余力,好生颐养才是要义。俗话说,少壮不努力到老徒伤悲,就是这个意思。 幸福可以自己创造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向上的斗志,多一点不屈不挠的毅力,少一点怨天尤人。菩萨说:“莫羡王孙乐,王孙苦难言;安贫以守道,知足即是福。”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要有一棵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而人之所以有烦恼,就在于不知足,整天在欲望驱使下,忙忙碌碌地为着自己所谓的“幸福”追逐、焦灼、勾心斗角…结果却并非所想。知足天地宽,贪则宇宙窄。放下肩头利欲重坦,拉住知足的手,珍惜眼前所得到的、所拥有的一切,在知足中进取。幸福快乐将永远培伴左右。 今年两会“幸福热”的话题引起热议。改革30多年,我们己经收获了很多的幸福,如实施社会低保、免除农业税、义务教育、改善住房、退休职工连续几年增资等。但还有种种情况不尽人意。这是矛盾,是隐患,会影响民心,党和政府需要更精心、更高明的施政和管理。如果五年之后,能让更多人获得更多的幸福,那真是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 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近日(2011年3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针对居住在这些城市的普通市民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发现,近四成受访者感到“很幸福或者比较幸福”,近一半的人表示“还可以”,一成受访者的幸福感偏低,是符合实际状况的。当然,社会在前进,温家宝总理讲,2020年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尽管目前上海人大部份收入还不高,但我从那些聚集在广场上、游走在步行街、逛百货商场人群里、流连于公园绿树掩映之中、围坐饭店餐桌旁的上海人的脸上,分明感受到“幸福”的微笑! 生活指数CPI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幸福指数则企望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平安、健康、快乐,幸福的日子尤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