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论语·卫灵公》云:“子曰:有教无类。”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育不分族类、不分阶级、不分阶层、不分类别、不分年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获取知识的机会。这一教学理念与当今老年大学教学方针不谋而合。老年大学反映了当下文化普及、知识传播的现实,改变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只能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的模式,让更多的人实现接受正统医学教育的愿望。 《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是对老年学生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中医基础学科学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的过渡学科。老年人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但记忆力较差,精力相对不足,有其年龄的独特性,因人施教就成为老年教育的改革创新点。老年大学学生的目标主要是养生保健,提高生活品质。因此,在实施教学中,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均需按教学目标配套设定。为此,本课程在教材、教学思维、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主要有两方面尝试: 一、在线数字化教材引领教学新时尚 本课程选用胡冬裴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数字化中英教材》《四季美容》等教材。运用多媒体数字化形式编写的多种语言,在中医基础教材尚属首次。具体实施中做到内容丰富、手段新颖、文字简练、重点突出。知识点采用动画、图片等方式的呈现,营造了生动、新颖、活泼、快乐的氛围,快乐、轻松地接受知识的传承,弥补老年学者记忆较差的学习困难,记住动画或录像场景就学会了知识,不用死记硬背,收到学生好评。全书另一特点是采用在线版的数字化制作引领了教材的新潮流。此书有三种阅读学习模式:一是纸质书。二是数字化电子书:中、英语。阅读形式:离线阅读和在线阅读二种。三是MOOC版在线教学。 二、象思维贯穿中医教学拓展老年生活高品质 象思维是传承《易经》的思维模式。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亦是中医学的根。象思维就是以事物表现于外的形象、征象为依据, 通过广泛联系, 来探究事物内在本质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又称为“取象思维”、“意象思维”、“象征思维”等。象思维具有直观、快捷、灵活、创新等特点,正确地理解与使用象思维方法直接影响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1.象思维在藏象辨证理论中的体现 司外揣内作为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通过诊察疾病表现于外的现象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也是象思维的推衍。如脏腑辨证中“心”的辨证规律是先了解心的生理功能,即生理之象,一为心主血脉,其生理象为面色、舌色、脉象、心胸部感觉;二为心藏神,其生理象为精神、意识、思维、睡眠。上述之象即是心的定位之象。若出现病变,象就会因此改变。临床心病证的辨证规律,心定位症状确立,进入虚证或实证区分,一般而言心之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证;心之实证,包括痰、瘀、火热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瘀、火热均有各自之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之象,若临证出现心慌、心悸或失眠,加有阴虚之象即为心阴虚证了。所以掌握五脏之象、气血津液之象、阴阳之象和病因之象对认识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2.象思维在病因病机理论中的体现 藏象理论、病因理论是教学中的难点。其中五脏的解剖、生理功能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认知有较大差异,如何让学生接受中医理论,接纳中医的思维过程,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故本课程教学选取了五脏之象、体质之象、病因之象作为突破口,充分演绎中医思维的特殊性,建立象思维,理解中医基本理论,进而结合老年病种与保健,学习和理解中医中药与美容、中医中药与优生优育、中医中药与妇科、中医中药与色斑、中医中药与肿瘤、中医中药与衰老、中医中药与亚健康等临床内容。《中医基础与临床》教学的尝试,有效地提高了老年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水平,培养了象思辨的辨证方法,学会了将中医理论和方法举一反三、联系实际地用于平时生活中,为提高晚年生活的品质提供了保障。有教无类,因人施教,教育精髓,经典演绎。 如果您在浏览本站中有任何疑问,可以拨打021-63042752咨询 上海市黄浦区南塘浜路117号 上海老年大学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