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我参加黄浦区“家和万事兴”家族家庭讲故事复赛,平生从未登台表演过,缺乏舞台表演经验,想着重在参与,自然也充满信心。 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家训学做人》,由于围绕自己家族家庭的“家史、家教、家风、家训”,所以感情真挚而投入,加上自己演讲,也表达对祖宗先辈的敬仰和缅怀。 图书馆同志特地请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张老师,为每位参演者做辅导。张老师告诫大家,上台三定(人定、心定、情绪定),方可开讲。通过每人一分钟试说,她一一给予辅导,要求演讲者肢体动作必须配合默契协调。她听完我的试说,鼓励我“内容极好,可用普通话与沪语夹说”。我信心大增,制订10字座右铭“重在参与,磨炼,挑战自我”。我还放下手头事务,积极做好讲故事的应赛准备,把3500字压缩到1500字,压缩讲稿,提取精华,尽量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生动化,反复自我演练。 接到复赛通知后,我更是全身心投入,进入状态,在原来的基础上,边试讲,边修改,提升说故事的实际效应,力求在12分钟内完成。 赛前我去社区图书馆试讲,无故紧张起来,额头一直冒汗,一旁的赵家耀导演说:“开讲首句语就要吸引观众耳膜,就愿意听下去,然后,必须一环紧扣一环,内容生动感人,加上协调肢体动作,才能令听众与评委满意,才可通向成功之门”。 复赛那天,我特意穿了一件红色T恤衫,给自己加油。轮到我上台,紧张情绪全消,对着话筒现场发挥起来,时间不知不觉地悄然流过,还没说到家教、家训的收尾部分,就被叫停了,心里未免有点遗憾。 讲故事复赛,我最终落榜了。但我并不灰心,冷静地反思自己,归纳落榜因素,在总结中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普通人登舞台,朗诵、表演小节目或讲故事,全靠平时的锻炼、体验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话一点也不假。参与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也让我从中体验到了快乐。 (作者为上海老年大学文史系学员)